第694章
长生公子的大名,他们是如雷贯耳!
年纪轻轻,才华横溢,整个天下谁不知道长生公子啊?
西北这边文风不盛,聂家堡唯有两个秀才,一个垂垂老矣,炕都起不来了。
另外一个聂秀才考了三次举人,都没过去。人到中年,也在聂家堡私塾里当个先生,一边教导学生,读书识字,一边自己用功努力,争取考个举人。
西北本来就少读书人,他们这边更是上百年没有出过举人了。
“八大碗!我知道!”田浩顿时开心了:“一定要去尝一尝。”
前世去西北吃过这“八大碗”,名头统一但里头的说法颇多。
而且不同的地区,这八大碗的内容也不同,但的确是传自秦汉时期,只是多年过去,当初传下来的菜谱变了又变。
旁的不说,秦朝的时候还没胡萝卜呢。
“好,一起去看看,这八大碗。”话题被打断,王破也没辙。
且看田浩这么想吃,那就去呗。
他们到的时候,发现聂家堡已经忙碌了起来。
外头太冷,且有风,所以这席面是摆在屋里的,简单实用的八仙桌,上头摆着人头那么大的八个大碗。
嗯,这就是八大碗席面儿了。
聂大伯担当了介绍人,毕竟丁兰氏是个妇道人家,不方便出面。
而亲家大伯就成了唯一的人选,他不好去拉着人家平国公,也不敢去碰一下长生公子,于是就叫人走马灯似的在俩人跟前儿晃一遍:“这是凤娘的二叔……这是凤娘的堂叔……。”
介绍来介绍去,田浩没等开席呢,已经见过了聂氏有头有脸的人。
其实也没多少人,有资格在他们面前站一站的,与他们俩同席的就更少了。
只有六位。
聂大伯和两个老人家,是聂氏最年长的老人了。
以及两位聂家堡里资深的长辈,一位聂秀才。
六个人加上他们俩,正好八个人,坐一桌上。
他们来的时候,饭菜都摆好了,现在见过了人,就可以开席了。
聂秀才算是个有才学的读书人,其他人在两位面前都有些拘束。
只有聂秀才还有点子底气,跟田浩介绍这八大碗,并且给田浩夹了菜:“来尝尝这八大碗,虽然不如府上的菜肴精致,但也别有韵味。”
“这是水汆丸子吧?”田浩看到眼前的菜就猜出来名字了:“来之前啊,听家里的老兵叔伯们提过的,这传自秦汉时期的八大碗,可是与其他席面不同呢!”
他很不客气的夹了丸子吃:“果然味道醇厚!”
“这是核桃肉,你们也尝尝!”聂大伯倒是公道,他作为长辈,给王破和田浩都夹了菜:“味道如何?”
王破吃了一块:“别具风味。”
“平国公喜欢就好。”聂大伯很高兴。
他看出来了,这俩人没什么架子,是真的将这里当亲戚一样的走动,就放心了很多,并且与有荣焉啊!
王破更会办事儿。
田浩还沉迷在吃八大碗里,他已经叫人拿来了十二坛子酒:“此乃御酒,圣人钦赐,本国公知道西北之地,人人爱喝上一口,特意带来的,请聂大伯给分一下,不多,但大家喝个新鲜。”
田浩听闻看了过去:“你还带了御酒?”
他也带了,但是是要在满月宴上用的,且瓶瓶罐罐的千里迢迢运来,可不容易了。
“带了的,不太多。”王破用自己的筷子,给他夹了个核桃肉:“你多吃点儿。”
田浩嘴角抽了抽,刚才聂大伯给他夹了核桃肉,他吃了觉得不错,王破就记住了,又给他夹了一块。
只是王破在盛汤的时候,看了半天:“这是肠子汤?”
“是,虽然是内脏但绝对收拾的干净!”聂秀才看了就觉得不太好,毕竟有些贵人是不吃下水的,但八大碗里又有这一道。
“无妨。”王破自己先吃了一些,才动手又给田浩盛了一碗过去:“尝一尝,味道不错。”
“是吗?”田浩是吃什么都无所谓,好吃的不好吃的他都要尝一尝,喝了一口就觉得不错:“是不错!”
聂秀才与他说了一些八大碗的历史和传说。
但他怎么可能有田浩知道的清楚?田浩与他聊了一下,这八大碗的说法很多,甚至他还能从古籍之中,推测出这八大碗最早成于春秋时期,但兴起于秦汉。
引经据典,说的聂秀才直觉开了眼界!
田浩也终于明白了,这聂秀才为什么考了好几次举人,都不中。
不要说什么怀才不遇,也不是说聂秀才的名气不够大。
更不是因为他书读得不够好,很有可能他只是时运不济,考试的时候,可能与主考官乃至圣人的品味、理念不一样,毕竟朝廷科考是要选拔官员,不是官员给自己找别扭,这没有对错之分,只能说生不逢时。
何况西北这地方,本就民风彪悍,文风不盛。
有的混血儿,连汉语都说不标准,何况是官场要求的官话了。
也就是古代的普通话。
说不好普通话,如何读得好书?
以后出门去游学,跟人交际都成问题。
聂秀才说话带着浓重的西北口音,官话不太标准,但田浩能听得懂,与他坐在一起,先是论了一番亲戚,这聂秀才竟然是他大表嫂的堂兄,那就是跟田浩平辈之人。
而且你一个秀才,那么热血做什么?要是做个儒将还行,做个文官,就差了点意思啊!
“聂大哥你学问扎实,只是少了一些眼界,可否想过出门游学一番?”田浩觉得这人是个人才,踏实肯干,要是能再开阔眼界一些,未必不成一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