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起风云-“猎虫”计划开始
朱由校在窗边抬头望向辽东的方向,“古代这交通是真愁人啊,希望魏忠贤的速度能快点,等大军来了,就什么都好说了啊。”
朱由校又想起来就这两日时间,这些御史们的奏疏就一本接着一本的奏上来。
朱由校细心的发现,东林党在监察院中占据了不少位置,甚至十三道监察御史的位置已经基本被东林党“占领”了。这代表什么?
而且在六科给事中,东林党人占的比例也十分大,这又代表着什么?
监察院(都察院),明代主要的中央监察机构。主要职责是纠劾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的耳目风纪之司。
十三道监察御史:是地方监察的重要力量。可以独立行事而不受都察院的管制,有事可以单独向皇帝进奏。监察百官,能够纠劾所有违纪违制的官员。虽然只是七品官职,但可以参与多方面的言事,监察范围十分广泛。官小权力大的典范之一。
六科给事中,是独立的中央监察机构,与监察院相互独立。在明代,六科给事中把监察官和言谏官的职责统一到了一起,权力变大,职权范围也扩大了。
他们监督官吏的任命、考核,签发外官文凭等。最重要的是邸报的发行机构之一。负责对奏章进行分类处理、抄录转发等。
而邸报是当时基层官员和底层百姓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途径。
掌控了监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这代表着皇帝接触外部信息的耳目被别人所掌控了。这就代表身居深宫的皇帝容易被臣子们所蒙蔽。
再加上六科给事中还是负责邸报发行的机构之一,这代表着官方媒体开始被人掌控了啊。
身为现代人,都明白媒体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古代了。
古代百姓们基本都是靠邸报得知国家的重要政策消息,这要是被别人掌控了,百姓就要被这些人忽悠瘸了。
皇帝的一切为了百姓的好政策,都有很大的可能性经过被人刻意曲解后,错误的传达给百姓们,然后便开始为了自己的利益加重压迫百姓,而百姓们就开始怨恨皇帝,甚至造反。
又想起了现在内阁中的东林党成员刘一燝、韩爌,六部主官中,吏部尚书周嘉谟、礼部尚书孙如游也是东林党成员。
再想想历史中锦衣卫早就被渗透,东林党“众正盈朝”以后,这就代表历史中的明朝末期皇帝的信息渠道来源真的是就剩东厂了。也怪不得崇祯杀了魏忠贤后,自己跟个傻子似的被东林党玩弄于股掌之间。
朱由校现在真的感觉东林党人的布局,简直像蜘蛛结网一样,先从朝堂上开始蒙蔽皇上的视听,然后由中心向外延展,一圈一圈将整个大明朝圈在中间,这布局手段,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怪不得明朝会亡于东林呢。
......
“这就是袁化中所有的供述么?还有什么别的消息要告诉朕么?”朱由校转身问许显纯。
“回陛下的话,这袁化中在供述有关姚宗文等人弹劾辽东熊大人的问题上十分配合。
哪怕是韩爌韩阁老压下的熊大人奏请拨发粮饷的题本这件事也交代了。
甚至也承认他在朝堂上顶撞陛下您,是他自己目无尊卑,狂妄自大,因此甘愿受罚。
但是当微臣问及袁化中,是谁指使他在朝堂上弹劾内阁首辅方从哲方大人的时候,微臣观察到他听到这就话的时候反应很大,这说明此事别有内情。
结果这袁化中说他是为了国家社稷,没有任何人指使他,言语不实。
于是微臣便命人对那袁化中施以重刑,结果是哪怕袁化中他生不如死,数次昏厥,也是依旧缄口不言。
微臣想到陛下曾说过要留着袁化中一命,怕再用刑下去,会危机他的生命,便暂时歇了刑罚。”许显纯恭敬地回道。
“许显纯,你很不错。这些事朕知道了。不用继续对那袁化中再次用刑了,只要看好他,别让他死了就行。对了,你还有什么事儿么?”朱由校赞许的看着许显纯,见许显纯欲言又止问道。
“回陛下的话,微臣是想问那些构陷辽东熊大人的人,该如何处置?”许显纯小心地问道。
“构陷朝廷边境重镇镇守大将,论罪当诛,更何况是构陷镇守辽东这般重要地方的镇守经略。
这崔景荣乃兵部尚书,暂时先放一放,不要动他。至于袁化中供述的其他人,你先回去准备,朕命你明天一早,率领东厂之人,将他们全部拿下、抄家。
然后审讯找出背后还有没有其他人参与其中,务必将所有涉案之人一一揪出,不得有丝毫遗漏。朕要让那些心怀不轨之徒明白,朕的江山,容不得半点阴谋诡计。
此案过后,贼首全部斩首示众,其余人等,男的发配边疆充军,女的全部送入教坊司。”朱由校此时心情已经平复下来,淡淡的说道。
这语气之淡漠,听的人寒从心起。李实和许显纯两人不自觉的打了个寒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许显纯强忍着内心的寒意,叩拜道:“微臣遵旨。”说罢,他起身,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内书房,身上仿佛涌动着一股肃杀之气。
“李实,你也下去吧,让朕一个人静静。”朱由校说道。
“是,皇上,奴婢遵命。”司礼监秉笔太监李实行礼道,然后慢慢退下。
......
北京城正阳门外,东河沿某处会馆,此时虽然临近傍晚,但是此地现在人群聚拢,热闹非凡。中国人骨子里爱看热闹。于是许多路过的百姓不明所以,纷纷都被吸引过来。
站在外围的百姓,只听见里面有人在大声说道:“听闻昨日新朝第一次朝会,御史袁化中袁大人弹劾那内阁首辅方从哲监管不力致使先帝驾崩之罪时,因为心忧社稷,不小心失了礼仪,顶撞了当今皇上,便被下了诏狱。此事简直是伤了忠臣之心,寒了士人之气。”
“就是就是,从未听闻御史因言获罪,说到底袁大人只因心忧社稷而失了礼仪,便遭此重罚,实在令人心寒。”
“御史之职,本就肩负着直言进谏、监察百官之重任。在直言进谏的时候难免有触犯龙颜之处,但这绝非有意为之。或许袁大人言辞激烈了些,或许方式欠妥了些,但那一颗拳拳报国之心,苍天可鉴。”
“朝廷若不能容下直言之人,又如何能广纳贤言、明辨是非?若御史都不敢发声,那谁又能为百姓请命,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当今皇帝尚且年幼,为防止被奸佞之人蒙蔽,朝中当有忠臣义士挺身而出,以正朝纲,袁大人便是此等人物啊。”
“可是我听闻朝中大臣上奏为袁大人求情的奏疏都被当今皇上留中了。”
“哎,当今年幼无知,不识忠奸,这可如何是好!”
“如果当今皇上以后还是如此行事,怕是要出大事啊。”
“我等饱读诗书,不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吗?如今皇上年幼,行事欠妥,我等岂能坐视不管?当以死谏之勇气,唤醒皇上之明智。”
......
一名身穿普通短衣,头戴四方平定巾的百姓,仗着自己瘦小,硬是挤进人群,挤到了最前面,接着仔细打量着这些在此抨击朝政之人,原来是一群士子。
然后这名瘦小百姓重新挤了出去,在外面找到几名和他同样打扮的人,这些人看上去普通,但是行动间那臂膀上的筋肉显示出他们又并不普通。
几人商议了几句,其中一人向远处跑去,其余几人重新挤进人群,盯着这些士子们,神色莫名......
喜欢大明:朕才是帝国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