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文治武功

然而,宇文顺吉仿佛并未听到宫女的提醒,他的注意力完全被手中的书籍所吸引。他轻轻摆了摆手,示意宫女不必多言。那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不仅仅是皇帝的威严与尊贵,更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坚定。

宫女见状,心中虽有些无奈,但也深知皇帝的脾性。她不敢再多言,只是默默地退到了一旁,用眼神默默守护着这位年轻的帝王。

忽然,一道优雅而威严的身影闪进了弘德殿,从宫女手中接过那碗还冒着热气的枸杞燕窝汤,步伐稳健地走到皇帝宇文顺吉面前。此人正是雍容华贵、母仪天下的太后达尔雅图。她目光温柔而坚定,望着自己的儿子,轻声却有力地说道:“趁热喝了它,若没有强健的体魄,你如何能守得住这万里山河?”

宇文顺吉闻言,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依赖。他立刻放下手中的书籍,不顾皇帝的威严,像个小孩子一样扑进了母亲的怀里,撒娇地唤了一声:“阿母!”这一声呼唤,充满了对母亲无尽的依恋与敬爱,仿佛在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需要承担国家重任的皇帝,而只是一个渴望母爱的孩子。

达尔雅图慈爱地抚摸着宇文顺吉的头,眼中满是温柔与欣慰。她知道,自己的儿子虽然年幼,但心中却有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责任感。她轻轻拍了拍宇文顺吉的背,鼓励道:“顺吉,你是大乾的希望,也是母后的骄傲。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因为你是大乾的皇帝,你的肩上承载着无数人的期望。”

宇文顺吉在母亲的怀抱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力量。他紧紧抱住母亲,仿佛要将这份爱永远镌刻在心间。他顺从地从母后手上接过燕窝汤,三两口就将它喝完,喝完后还不忘用衣袖擦了擦嘴,夸道:“真好喝,母后,孩儿天天都要喝您熬的汤。”

雅图皇太后望着宇文顺吉那孩子般的模样,嘴角不禁泛起了一抹温柔的微笑。她轻轻拍了拍宇文顺吉的背,慈爱地说道:“皇上喜欢喝这汤,那我便天天为你做,如何?”言语间,满是对儿子的宠溺与关怀。

宇文顺吉闻言,更加紧紧地抱住了母后的腰身,惬意地嗅着母后身上那熟悉而安心的味道,舒服地闭上了双眼,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宁静而美好。“太好了,阿母。”他满足地回答道,声音里充满了对母爱的感激与依恋。

然而,雅图皇太后的眼神却突然变得深邃起来,她轻轻推开了宇文顺吉,正色道:“听说你三叔要去博古斯草原围猎,你为何不去?”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严肃与期待。

宇文顺吉闻言,睁开了眼睛,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与无奈。“三叔没叫我去,他知道孩儿不喜欢狩猎。”他随口答道,试图用这个理由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其实,他并非完全不喜欢狩猎,只是相比起那些血腥的场面,他更愿意沉浸在书海中,汲取知识的力量。

雅图皇太后闻言,微微叹了口气。她深知自己的儿子性格温婉,更偏爱文治而非武功。但身为帝王,怎能没有半点尚武精神?她希望宇文顺吉能够明白,作为大乾的皇帝,他不仅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智慧,更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于是,她语重心长地说道:“顺吉啊,你身为皇帝,不能只知文治而不知武功。博古斯草原围猎,不仅是一次锻炼体魄的机会,更是一次了解民情、增强君臣之间默契的绝佳时机。你三叔此去,定有他的深意。你若有心,不妨主动请缨,与他一同前往。这样既能增进你们叔侄之间的感情,又能让你亲身体验到草原的辽阔与壮美。”

宇文顺吉轻轻环抱着母后,眼中闪烁着对美好愿景的向往,柔声道:“母后,孩儿心中所愿,非那血腥战场之英勇,而是醉心于那意境深远、温婉如诗的山水画卷。若有机缘,能亲赴江南,漫步于烟雨朦胧之中,领略那如诗如画的景致,此生便无憾矣。”

然而,雅图皇太后闻言,神色一凛,轻轻却坚决地将他推开,语重心长地训诫道:“顺吉,你言及山水之美,确乃人心所向。

然,身为大乾之主,你需知的不仅是风花雪月,更有金戈铁马。将士们在围猎中,习得追踪之智、包围之策,更勇于直面猛兽,此等生死较量,实乃勇气与决心之试炼场。唯有历经此等磨砺,方能铸就一支无坚不摧的铁血军队。因此,围猎不仅是一季之习俗,更是强军之根本,关乎我大乾之安危。你,身为帝王,更应以身作则,引领群臣,于广袤草原之上,展现我大乾儿郎之英姿,共同守护这片江山。”

“你三叔、六叔以及众多叔伯兄弟们,皆将参与此次盛大的狩猎围猎。其缘由何在?皆因他们深知,唯有亲赴前线,方能深入民心,赢得将士与百姓的拥戴。深宫高墙之内,虽安逸却易使人闭目塞听,无法洞悉世间百态。你可曾听闻‘指鹿为马’的典故?那正是警示我们,若一味隔绝于真相之外,终将被蒙蔽双眼,无法辨明是非真伪。因此,他们选择走出宫闱,以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心与能力,同时也为你这位年轻的皇帝树立榜样,提醒你勿忘天下苍生,勿失对世间万物的敏锐洞察。”

宇文顺吉闻言,神情略显凝重,他怔怔地说道:“孩儿深知其中利害。历朝历代,不乏有皇帝因深居简出,两耳不闻窗外事,而被朝中奸佞之臣所蒙蔽,导致国运衰微,百姓受苦。孩儿不愿重蹈覆辙,定会时刻警醒自己,不仅要勤政爱民,更要广开言路,明辨是非,确保我大乾朝能够国泰民安,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