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五章:反应
“我们夏为科技在全世界有21个研发能力中心,拥有在职的数学家600多人,物理学家500多人,化学家100多人。
有一次我到德国斯图加特,工程院院长带我去参观一年级学生入学的几周学习。每个人发一块铁板,给一个齿轮的图纸,所有人都要用锉刀做出这个齿轮来,做出齿轮来还不能打分,要拿到减速箱去跑,跑完才能打分。
这就是德国汽车的基础,欧洲车和我们大夏本土车企造的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别人可以卖那么贵?就是可靠性高。
造车要用到大量的实用性的科学技术,根本不是普通自主创新可以胜任的工作。
如果我们把不列颠的工业革命的指数定为100的话,阿美瑞克今天是150,我们大夏联邦是70。
我们缺的30%是原创技术,地产和汽车等行业都会饱和,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把握未来市场趋势,迎接诸多不确定性关键。
大夏新科将资源都放到造车项目,减少了新科半导体的投入,在我看来,这就是最不明智的决定。
如果大夏新科能够将所有资源都沉浸到半导体领域,或许会成为全球最顶级的半导体企业,拥有最强大性能的芯片,以此为基础,我们大夏联邦所有科技产品都将拥有最强大的性能动力……”
言语之间,壬郑飞对周瑜所做的决定,并不赞同。
而華卫科技公司的高管层们,在听到自家董事长的这番言论之后,也都默契的点头。
只有在这个行业当中,才能够最真切的体验到大夏新科在这个行业的影响力,以及大夏新科引领本土半导体产业革新升级带来的巨大改变。
现在高通都不敢卖高价芯片!
现在谷歌安卓部门找他们谈合作的时候,哪怕已经在应付新科os系统,也都不敢再趾高气昂!
“不过这也是我们華卫科技的机会,大夏新科不愿意在半导体产业和智能手机产业更进一步,不敢去和西方科技企业继续硬碰硬,我们華卫科技敢!
攀登新的的高峰,成就我们華卫通讯!”
壬郑飞喊出的口号非常振奋人心,而且现在又有mate系列在行业有口皆碑。
華卫公司在壬郑飞的领导下,各大部门都开始加班加点,对着技术难关苦干。
超越大夏新科,就在眼前!
只要趁着大夏新科沉迷造车,一举超过大夏新科,就能够扬眉吐气!
除了華卫科技的高层之外,也有造车行业的业内人士认为,新科公司的高管团队基本都没有在新科汽车任职,但却几乎倾巢而出动用了新科公司许多工程师,为新科汽车新创团队提供技术,或将有利于新科汽车业务的顺利开展,但绝对会让新科汽车走上与大夏新科完全不同的道路。
因为不论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管理层的构成就已经代表这家企业的未来发展路线。
重视企业营销的,就会选择这方面能力较强的高层管理。重视企业产品技术和质量的,则会大范围的聘请技术管理人才。
而新科汽车这家公司,除了负责人是周瑜,管理层当中有那么几位以前大夏新科的中高层,就再也没有大夏新科总公司的管理精英担任重要岗位。
几乎全是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而其他行政、法务、商务的人员,就像是围绕着造车项目服务,并没有多么强大的能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科汽车公司内部,还有一种“同门情谊”,很多技术管理和工程师都毕业于西工大、哈工大、大夏联邦科技大等高校,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都是校友甚至是同一老师教出来的学生。
随着媒体记者们开始深挖新科造车项目,他们惊讶的发现,新科汽车内部可以说是“山头林立”,不仅仅有设计和造车这些重要核心部门,还有涉及自动驾驶供应链、智能交通生态链以及新能源供应链等相关环节的部门。
比如在自动驾驶供应链上,新科汽车选择与总公司一起合作开发涉及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两种自动驾驶硬件的项目。
对自动驾驶软硬件集成系统,新科汽车直接在它们的官网上面公布了与大夏新科公司合作开发的“智能视觉融合技术”——采用多颗4d毫米波成像雷达+可见光视觉+红外成像的融合技术。
除了聚焦于多种摄像头、车载终端技术、图形编译解析、辅助地图等专业技术领域,新科汽车还分别投资了锂矿开采、电池研发……等多个项目。
而在深挖之中,媒体记者们也发现一个特殊的情况,那就是新科汽车公司往往能够公布出大夏新科“隐藏”的许多项目情报。
比如大夏新科有一个新科动力电池研究部门,专门负责电池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技术、设备的研发。
对于这个特殊的研究部门,新科汽车官方网站就有介绍,但是这个研究部门的直属企业大夏新科,却根本就没有介绍!
“消费类电池、小型聚合物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固态电池五大锂电产品体系,这个研究部门居然都有涉猎,看来大夏新科公司图谋不小啊……
难怪周瑜会喊出让新科汽车烧三百亿都无怨无悔的口号,看来大夏新科是想通过新科汽车,完成技术到产品的全栈自研、自产?”
“新科公司应该要升级为新科集团了吧?如果按照大夏新科公司的这种发展进度,如果新科汽车成功了,恐怕这家公司就会成为真正的行业垄断巨头了。”
“哪里有那么多如果?你怎么不说如果大夏新科公司到金融股票市场上市,会掀起多么大的风浪呢?”
“看样子只能够等待明年春季了,看一看新科汽车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如果真让新科汽车搞出了和天玑手机一样强大的跨时代产品,恐怕整个行业都要变天。”
行业内许多科技公司的高管层都在猜测新科公司的项目规划和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