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魏国历代君主3
这次出征难度较大,中山国虽不属于主流强国,但也民风彪悍,军事强大。而且魏氏(这个时候三家尚未分晋)的封地与中山国相隔千里,中间夹着盟友赵氏的封地。远征必然要劳师动众,也就没有什么突袭可言。
这可是对魏击的艰巨考验。这次出兵耗时两年之久,于公元前407年,魏军攻占中山国国都顾城(今河北定县),吞并中山国全境,在赵氏封地的中央建立起根据地。乐羊因战功封于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而太子魏击被封为中山君,由赵仓唐辅佐,则坐镇中山,独当一面。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慑于三晋联盟的强势,不得不同意册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
继任君位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击继任魏国国君之位,是为魏武侯。魏武侯即位后仅仅一年,朝中元老李悝就不幸去世。李悝是法家的先行者之一,魏武侯只能按照父亲、按照李悝制定的国策、国法执掌魏国朝政。好在父亲给自己留下极为强大的家底。在经历短暂的休整后,魏武侯终于可以一展宏图,征战天下。
南征北战
公元前393年(武侯3年),魏国两线作战,同时攻打郑国与秦国,并在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筑城,扼制郑国。名将吴起大败秦军于注城(今河南临汝县西)。公元前391年(武侯5年),魏武侯号召韩国、赵国,即位以来第一次结成三晋同盟,三晋联军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
三晋攻占楚国的军事重镇大梁,轻取襄陵(今河南雎县),并顺势对残余楚军进行清剿,向楚国腹地挺进。楚国朝堂一片震恐,楚悼王派遣使臣向三晋求和,三晋拒不退兵。楚悼王无奈,一面派人带着财物、珍宝赴秦,贿赂秦惠公,请求秦国出面与三晋谋和。
秦惠公收下贿赂,并派兵攻打三晋之中最弱的韩国,攻取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六座城池。三晋迫于秦国的背后偷袭,放松了对楚国的紧逼。另一面楚悼王派使臣入齐国,希望齐国能够插手中原战事,协助楚国共谋三晋,减轻自己的正面压力。
公元前390年(武侯6年),魏武侯见到后院失火,便协助韩军直扑秦军主力,与秦军大战于武城(今陕西华县东),不分胜负。吴起设置陕县(今河南三门峡西旧陕县),密切注视着秦军的动向。在三晋与楚国争斗进入尾声时,齐国陈和率军攻打驻襄陵的魏军,并乘机占领襄陵城。
公元前389年(武侯7年),秦国进攻秦军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镇——阴晋(今陕西华阴东),秦军在阴晋城外排兵布阵,一场大战一触即发。魏武侯亲自到前线犒劳将士,魏军上下士气高昂。吴起率领五万魏军,包括战车500乘、骑兵3000反击秦军。
魏军作战勇猛,更兼有吴起为将,个个以一当十,大败秦军于阴晋城外,取得了辉煌的决定性战果,史称“阴晋之战”。此战过后,吴起率军势如破竹地进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
公元前387年(武侯9年),吴起率军攻打秦军,再次大败秦军仓促间集结的残余部队于武下(今陕西华县东),并向秦国腹地推进。魏武侯中公叔痤离间之计,疑吴起,导致吴起投楚。这一年,秦惠公死去,年仅两岁的公子昌继位,是为秦出公,其母亲小主夫人当政,秦国进一步沦落。
公元前386年(武侯10年),魏武侯自认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田和欲取代姜氏成为诸侯,通过魏武侯向周安王讨封,魏武侯对周天子施压,周天子不得不册封于田和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田和就是田齐太公。
这一年,赵敬侯迁都邯郸,赵武公之子赵朝作乱,不服从赵敬侯调令,投奔魏国,魏武侯阴谋操纵赵国朝政,竟然接纳赵朝,并帮助赵朝攻打邯郸,不克。魏赵关系破裂。同年,秦公子师隰回国,出公被弑,师隰成为了秦君,是为秦献公。
公元前383年(武侯13年),赵敬侯涉足中原,攻打魏国的附属国——卫国。卫慎公不能抵挡,急忙向魏武侯求救,魏武侯出兵大败赵军于兔台(今河南清丰西南)。这是自晋阳之战后魏氏与赵氏的首次火拚,标志着三晋联盟的瓦解。
公元前382年(武侯14年),赵敬侯不满魏武侯插手赵国对卫国的扩张,修筑刚平城(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决定对卫国再次出手。魏武侯联合齐侯剡共同抵挡赵军,卫慎公仗着有魏国与齐国撑腰,甚至出兵攻取赵国的刚平,一直打到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夺取了赵国河东的大片土地,赵国与魏国、齐国、卫国的矛盾升级。
公元前381年(武侯15年),赵国出兵攻击侵略到本土的卫军,魏武侯派军队大举攻打赵国,赵敬侯遣使臣向楚国求救,楚悼王派军协助赵军,攻打魏国后方,使魏国首尾难顾。赵敬侯乘机反攻,夺取魏国棘蒲邑(今河北魏县南),不久又占领了黄城(今河南内黄西)。
魏武侯鉴于多线作战的困乏,齐、楚等大国的日益崛起,不得不向赵敬侯求和,希望着重温三晋同盟的旧梦。赵敬侯也期望着能以和平的方式与强大的魏国瓜分战利品,三晋再次联合。
公元前380年(武侯16年),陈侯剡攻打燕国,攻占桑丘(今河北徐水西南)。燕简公向赵敬侯求救,赵敬侯立刻将军机要务告知魏武侯与韩文侯。三晋之君各自率领军队,兵合一处救燕国,大败齐军。
公元前378年(武侯17年),田齐不服三晋,再次出兵攻打燕国。燕简公依然像赵国求救,赵敬侯率军攻打齐国。魏武侯与韩文侯在赵敬侯的拉拢下,很快被卷入战争。三晋再次联合,大败齐军。齐军惧三晋之威,不断后撤,三晋攻入田齐本土,直至兵临灵丘(今山东高唐南),方才退兵,中山复国。
公元前377年(武侯18年),与中山桓公战于浍水,大败。公元前375年(武侯20年),魏武侯决定先发制人,与楚军大战于榆关。公元前373年(武侯22年),魏武侯乘陈侯剡被弑,陈侯午(即齐桓公田午)初立,国势不稳,联合燕国、鲁国、卫国大举讨伐田齐。燕军败齐于林狐;鲁军攻齐至阳关,魏军伐齐至博陵(今山东荏平西北)。
公元前372年(武侯23年),由于卫国的卫慎公薨逝,卫国暂停了响应魏武侯的军事行动。这年卫声公即位,攻取田齐的薛陵(今山东阳谷东北)。
赵成侯窥视着中原诸侯的一举一动,盯着魏国、鲁国都出兵攻齐,而临近自己的卫国也随之相应,国中空虚,急忙闪击卫国,连下卫国73邑,卫声公向魏武侯评理。赵成侯的行动点明了要与魏国为首的中原诸侯为敌,魏武侯率军攻打赵军,败赵军于蔺(今山西离石)。
公元前370年(武侯25年),魏武侯魏击崩逝,二子魏缓与魏罃争位,赵国与韩国都参与魏国废立之事。后魏罃击败魏缓,成为了魏武侯的继承人,是为魏惠王。
政治举措
武侯任人
魏武侯虽在作战指挥上与其父不相上下,但在用人方面就大大逊色于其父魏文侯。文侯之世,魏国人才济济,为诸侯所侧目。文侯“师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又有李悝、吴起、西门豹等名臣;吴起、乐羊制其兵;各司其职,文武相济,魏国大治,开疆拓土,盛极一时。
魏武侯承继基业,老臣犹在,但控御无道,致使人才流失。他任公叔痤为相,还听信公叔痤谗言,怀疑吴起,吴起惧诛逃往楚国,再失之于后。至于礼贤下士,招引人才,则更无从谈起。故武侯之世,文侯时“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就在魏武侯继位没有多久,一天,魏武侯与大臣巡游西河前线,一时感慨:“河山这样的险峻,边防难道不是很坚固吗!”这时,魏武侯身边的一位大臣连忙附和道:“是啊!当年的晋国就是有这雄山峻岭,称霸百年,如果君侯再修明政治,那么我们必然称霸天下!”
吴起回答说:“我们君主的话,是危国言论;可是你又来附和,这就更加危险了。”武侯很气愤地说:“你这话是什么道理?”吴起回答说:“河山的险是不能依靠的,霸业从不在河山险要处产生。
过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其北,衡山处其南。虽有这些天险依仗,可政事却治理不好,结果大禹赶走了他们。夏桀的国家,左面是天门山的北麓,右边是天溪山的南边,庐山和峄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经它的南面。有这样的天险,但是没有治理好国政,结果被成汤攻破了。
商纣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漳水和滏水,前面对着黄河,后面靠着山。虽有这样的天险,然而国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讨伐。再说您曾经亲自率领我们占领、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墙不是不高,人不是不多,然而能够攻破它们,那还不是因为他们政治腐败的缘故吗?
由此看来,靠着地形险峻,怎么能成就霸业呢?”武侯说:“好啊。我今天终于听到明哲的政论了!西河的政务,就全托付给您了。”一段君臣间简洁的寒暄,实际上就已经道明了魏武侯的治国方略与其父有着本质的不同。
吴起的话里,描述了夏、商两代衰败的起因。但明眼人都知道,吴起接下来的日子是不会好过了。魏武侯一改文侯任人唯贤的原则,回到任人唯亲、任人唯贵的老路,让政治上虚腐的田文为相。
魏国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吴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田文只是出身显贵罢了,认为有着显贵的家族背景就可以扬名立万,就可以号召群雄,遗憾的是注重家族血统的春秋时已经成为了历史。
田文自己也承认,在带领三军、鼓阵成列方面,治理四境、教训万民、充实府库、变易习俗方面,都不如吴起。魏武侯之所以用他,是因为他出身显贵。吴起出生不好,自然不能号召天下人。然而这种任人唯亲、任人唯贵的不成文规定竟然最终成了魏国的国策。
吴起、公孙鞅、范雎……等贤才最终离开魏国无不是如此。折叠同盟瓦解就在三晋同盟称雄于世时,联盟之中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魏国与韩国携手在中原大大方方进行着扩张战争,一致拒绝赵国插手中原事务。这是在魏文侯时代就立下的国策,按说武侯照办也只是萧规曹随。
在三家分晋后,韩赵魏彻底分庭,各自称孤道寡,本就是各家自扫门前雪吧!没过几年魏文侯就去世了,武侯按照父亲的战略路线走本没有错。然而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扩大,战果也越来越丰厚。
小的战役,韩魏联合,或是魏国一家出面;大的战役三晋联手,往往得到实惠的都是魏国、韩国,赵国总是占不到便宜。赵国人郁闷的给魏国人打了几十年长工,终于不干了。
赵烈侯在位时期,利用公仲连实行变法,国力为之一振。这时候的赵国也正处于国力上升阶段,对魏国便有所不满,羽翼渐丰后,甚至不惜与魏人剑拔弩张。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将都城迁往战略要地——邯郸,标志着赵国也要参与中原争霸。
魏国人意识到了赵国人对魏国外交态度上的转变。可魏武侯没有父亲的大度,或者干脆说没有父亲那样的高瞻远瞩。魏武侯心想既然赵国要翻脸,他就奉陪到底。没想过舍弃自己一部分利益去争取赵国再度成为坚定的盟友。他更没有想过赵国背叛后,三晋就要窝里斗了。
他想到的是什么时候从赵国人手上再赚一把。终于他瞅着了个机会。公元前386年,也就是赵敬侯迁都邯郸的同时。公子朝不满,率领亲兵,欲与赵成侯血拼,争夺君位。魏武侯派遣军队协助公子朝为乱,直接攻打赵都邯郸。最终赵胜战败,魏武侯的阴谋没能得逞。更让魏武侯没有想到的是:这是魏国与赵国关系破裂的起点。
三晋联盟走到了尽头。赵国人终于忍无可忍了,决定走出魏国的阴影,他们要自行发展。当魏国想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扩张战争时,总担心赵国会乘虚而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魏武侯外交策略中的最大败笔。
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带领着原来的故国臣民重新复兴了中山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这虽然对赵国构成了威胁,却也直接削弱了魏国对赵国的控制力。魏赵火并已是时间问题。
四面树敌
魏武侯的战略眼光没有父亲那么清晰,最大的表现莫过于战略上的盲目。魏文侯所体现的是总揽全局指挥若定,而魏武侯能做到的仅仅是独当一面,远不如父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
在战国初期,魏武侯犯下了不少战略性错误,不仅仅是错误的放弃赵国的同盟可能性。秦国:秦国是魏国的宿敌,在魏氏家族还在晋国的怀抱中孕育时,由于封地与秦国接壤,双方就经常大打出手。
最有名的当属发生在公元前594年的辅氏之战,当时的令狐文子魏颗打败秦军,生俘秦将杜回。此后秦魏两家多次交手,一直延续到春秋后期。魏文侯成为晋国执政时,魏氏如同吃了兴奋剂,实力急剧膨胀,三晋屡次攻打秦国。
特别是名将吴起上任后,秦国人吃尽了苦头。然而魏武侯即位后,对吴起逐渐冷淡,在田文、公叔痤等人的排挤下,吴起恐为所图,另谋高就,投奔楚悼王,秦国人终于有了一些喘气的机会。
秦国在秦惠公死后,幼子昌继位,赵昌之母(史称小主夫人)监国,与秦国贵族矛盾重重,国家动荡不安。这让魏武侯想起了投奔自己门下的秦国公子师隰(一名连)。师隰本是秦灵公太子。秦灵公死后,叔叔悼子乘公子连年幼,夺位自立,是为秦简公。
按说师隰本该是秦国名正言顺的国主。魏武侯会见师隰,提出帮助他回国,坐上秦君的宝座。这样魏国便在秦国树立亲魏势力,对魏武侯争衡天下可以减轻不少压力。然而睿智的师隰不会看不出魏武侯的用意,婉言拒绝了武侯的好意。
师隰颇有大志,绝不甘心作魏国人的傀儡,况秦、魏还是世仇。终于前385年,师隰潜入秦国,秦国贵族发动政变,废秦出公,迎立师隰为君,是为秦献公。秦献公即位后,没有丝毫意愿要报答魏国人的收容之恩,反而学习魏国人,将魏国的政治体制用于建设秦国。
短短的几年间,秦国摆脱了被魏国人穷追猛打的尴尬窘境,潜心质变。一股封建改革的热潮正在关中大地散播。楚国:楚国在春秋时代就与晋国势同水火。在六卿治晋的漫长岁月里,晋国的六卿们为了生存,不断地改革,开发郡县制度。
等到三家灭智氏后,三晋求同存异,很快就将战火从国内烧到国外。这时,人们才发现饱受内乱之祸的楚国已经落后了。当三晋将扩张的矛头对准楚国时,楚国输得一败涂地。在魏文侯的领导下,三晋多次攻入淮泗流域,占据了楚国北方的大片土地,甚至连向三晋求和,都必须找秦国、齐国等国家出面从中调和。
这真是时过境迁,没想到,曾经能与晋国争霸的强国如今是这么不堪一击。楚悼王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期望着能得到贤人的辅佐,却难以觅得。这时候,魏武侯把吴起介绍给了楚悼王。楚王得到了吴起,立刻以国政委托于吴起,恐吴起号令不行,直接封吴起为令尹(楚国的令尹相当于晋国的正卿,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吴起得到了楚悼王国士一样的礼遇,全心全意的为楚国改良国策、开疆拓土。如此一来此消彼长,魏国与楚国间的距离拉近了。齐国:齐国的末代国君齐康公是权臣陈和所立,只是田(陈)氏家族在齐国获得利益的辅助工具而存在。
陈和看着时机逐渐成熟了,便想像三晋一样,照葫芦画瓢。可田(陈)氏毕竟不及魏氏、赵氏煊赫,去周王室讨封不一定就能成功。陈和于是派人向魏武侯送礼,说好话,请求魏武侯帮忙处理齐国君权问题。魏武侯心想:如果帮陈和讨封,田(陈)和必然亲于魏国,甚至操控齐国朝政,何乐而不为呢?
公元前386年,在魏武侯的争取下,陈和被封为陈(田)侯。由于是建在齐国的土地上,故史书又称为齐侯。田齐立国,与吕氏齐侯同时存在。陈氏占有齐国绝大部分领土,齐君只留有可怜的小面积封地。
直到公元前379年,齐康公逝世,田齐诸侯以吕氏无嗣为理由,彻底拿掉旧齐的最后一片疆土。魏武侯本想着借此机会控制齐国朝政,可陈和岂是等闲之辈?一个新兴的齐国成立了,充满了活力。
就在32年后的公元前354年,齐军围魏救赵,击碎了魏国图谋统一三晋的梦想。45年后的公元前341年,齐军大败魏军于马陵之战,成为了魏国衰败的起点,田(陈)和的孙子——齐威王成为了魏国霸业的终结者。
霸业迷茫:
经历了魏武侯长达十几年的征战,魏国人面对着四面受敌的窘境,只认为这很棘手,并没有察觉到危机的来临。魏武侯相信魏国完全有能力巩固自己的霸业,完全可以凭一国之力长期称霸于中原,然而到魏武侯死时,魏国霸权仍然在受到周边大国的强烈挑战。
齐、楚、秦、赵等都在潜移默化的渗透着魏氏的霸权。由于魏武侯(乃至其子魏惠王)在位时间发动的战争虽多,却未能取得太大的实质性战略进展,反而结仇于诸侯,终于在魏惠王时代,魏国在各个大国的夹击中,国力枯竭,彻底走向了衰落,从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