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征东将军
吴用一直在察言观色,他有心进言,说不如称齐王,但王伦一开口,他就乖乖地坐在那里。
都督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本是战区的划分,以行政区划为名,比如“都督幽州军事”,就是负责幽州战区内一切与军务相关的事务。
后来随着战事的扩大,一般统帅或者将领,就会有“都督数州军事”,或者“都督中外军事”,即掌管国都皇宫内外禁军事务,这样的统帅将领,才会被称为“大都督”。
到了西魏北周军事改革后,都督一职,就变成了总管,并在隋朝变成了总管府。隋朝的总管府,一般包含单个州或者数个州,且主管军事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民事管辖权,所以在隋朝的行政区划中,就处于一级。
到了唐朝,又变成了单纯的军事防区或者战区的职务,称为都督府或者大都督府,在唐玄宗之后,又继续演变成为了节度使。
宋朝继承了唐朝的相关制度,比如郓州就设有大都督府。
我大宋朝的制度,向来以繁冗复杂而闻名。比如地方的州,因军事职能、地理位置、人口多寡等因素,州格分六等,依次是都督州、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团练州、军事州。
似郓州这样有望升格为府的二级行政区划,又分为五等,即京府、陪京府、都督府、次府、余府。
历史上张叔夜平定宋江起义后,郓州升格为东平府,就属于都督州变为都督府。
只不过大宋朝的都督,分为三类,即大、中、小,与节度使一样,往往由宗室、亲王、宰执遥领,属于虚衔,并无实职。这也是为何郓州属于大都督府,却并无对应的都督府兵马。
王伦倒也并非是想要复古,实在是大宋朝的官职制度相当繁复且混乱,当今这位赵官家又喜欢折腾,政和年间才改过一次官名官阶,就好比称知州为太守,这绝非是文官的雅称,而是百姓们也不清楚本朝的官制,只好用一个话本里的古老称呼了事。
王伦对自已具体的头衔也没什么特别的要求,但他要先行割据之事,要名正言顺,就得需要一个百姓们能够接受的官职来下达命令。
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想起了将军府或者都督府,“府”最初的意思,其实是“开府”,东汉时期大将军、车骑将军、三公一共五人有开府的权力,即可以自行征辟幕僚、任命官员,而不需要朝廷的选拔。
权力的演变有一个特征,即某种特权出现之后,总会随着战乱而不断普遍化。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府仪同三司”就成了诸多实权将领的标配,甚至还演变出了没有开府之权的“仪同三司”。
简单来说,王伦或者说梁山目前需要的,就是一个“开府”的实际权力。
许贯忠想了一想,点了点头,说:“寨主可以自号征东将军,就以征东都督府的名义行事。”
本朝并无征东将军的名号,还是那句话,宋徽宗赵官家政和改制,把官阶官名改得一塌糊涂。既然要除旧革新,要么效仿前朝,要么自定制度,再用大宋朝的一应官职,那可就是实在太混乱了。
这个名号还算不错,虽然有些头领更期望名号再响亮一些,但都是务实的人,争一个名号意义不大,于是就此定下了。
王伦于是就请来金大坚,雕刻了官印,正式以征东将军、都督府的名义,任命了各县知县,都督府军队仍旧称梁山军,只是民间因梁山大军多穿红色布面甲,私下称为红袄军、赤甲军。
听闻王伦要自号将军,金大坚也不敢拒绝,干脆私下拜见许贯忠时,请求入伙,许贯忠也就答应了。
但王伦听说之后,还是提金大坚做了头领之位,这样的特殊人才,不给个头领之位才叫吝啬。
高俅听闻王伦只是自称征东将军,顿时嘲笑了起来,心想果然是个不及第的秀才,称王称公都不敢,但一想到梁山的军事实力,嘲笑就又变成了苦笑。
他现在压力很大,王黼替他在皇帝面前隐瞒了梁山攻占州县的消息,却要求他尽快剿灭这一伙水寇,万万不能教他们坐大。
眼下王庆在京西路已经被遏住发展的势头,田虎那里也只占了四州之地,河东兵马在陆续调集,四面围困,基本也能够被限制住了。
唯独京东路,再不能教王伦发展壮大起来了,毕竟离东京城太近,消息隐瞒不了多时的。
但童贯领兵平定方腊,此时正在湖州一带驻扎,却将东京城周边可用的禁军以及抽调而来的西军都带走了,号称十五万大军,高俅实在没有兵力可以用。
虽然方腊闹事的江南是财赋重地,不可丢失,但王伦割据的京东西路,随时可以威胁运河,方腊平定后,若是王伦坐大,江南的财货粮食运送不过来,这件事迟早还是会被官家知晓的。
远在杭州的方腊,他分派在各地的信徒、头领们各自举事,又有一些民间百姓纷纷响应,于是短短三个多月,就占据了两浙路、江南东路的六州之地,拥兵十余万。
方腊随即正式称帝,就想起了远在北方的王伦。先前王伦有意与他结盟,虽然最终并未结定正式盟约,但方腊觉得,王伦还是可以拉拢一下的。
尤其是王伦连续占据两州之地,京东西路为之震动,王黼为保卫东京城,便以童贯带大军南下为由,抽调了淮南两路官兵紧急入京拱卫,让方腊很是满意。
听闻王伦自称将军,方腊好一番嘲笑,于是当即派出使者,给王伦送来印信,准备正式册封他为“大吴国弘武征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