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不甘寂寞的及时雨
青州清风山。
宋江披一领大氅,立在愈发清冷的夜空下,向西面东京城的方向遥望而去,许久才微微一叹。
宋江年轻时,也是个热血青年,一心想要读书科举,然后东华门外唱姓名,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可惜他连个童生都混不上,于科举一道毫无前途。
他老爹宋太公就出了个主意,不如学武吧,这样也能护得自家田庄周全,做个保长也不错的。
宋江于是开始学武,练就一手好棍法,最善齐眉短棍,但他天赋有限,在武学一途再无长进。
简单来说,那时的宋江,就是个文不成武不就的平凡人,但他偏偏有着远大的志向,但资质和能力,又不足以支撑起他的志向来。
于是宋江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那就是投身郓城县衙,做了一名胥吏,顿时将宋太公气了个半死,叫嚷着要与他断绝父子关系。
秦汉时期,官吏一体,即朝廷委派的主政官与小吏,是一个体系内的,是可以自由上下升迁的。比如汉武帝时的公孙弘,狱吏起家,最后做到了丞相,并得封平津侯。
但两汉的官吏选拔制度,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察举制,即天子下诏,令地方官员选拔有具体才能、具体素质的平民,考核通过后就可以做官;其二是任子制,即贵族、官员的子弟,可以蒙荫做官。
由于东汉以来世家门阀开始形成,察举权实际上被掌握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层手中,尽管为显示公平,仍旧有部分名额向平民倾斜,但总体来看,官员的子弟远远比平民子弟更容易做官。
所以曹丕受禅代汉建立曹魏政权后,出身颍川陈氏这个当时还属于小家族的陈群,就向皇帝提出了“九品中人法”,也即九品中正制,并开始取代察举制,成为了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将东汉以来实际上被地方官员、世家所把控的官吏选拔权收回中央。
但曹魏时期,中正官本就是由世家子弟出身的官员任命,于是九品中正制迅速堕落,不但人有“乡品”,官职也分为九品,某个人的“乡品”,最看重的首要条件是家世,也就是他的祖父一辈,身居何种官职。
于是“乡品”一定,该出任哪一级别的“官品”也就跟着确定了。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后期,九品中正制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种姓制度”。
到了唐朝,科举制度的确立,原本应试科目众多,但最后就只剩下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而延续到了大宋朝,尤重进士科。
进士科考的是四书五经,经儒家经典洗脑了的进士们,往往出任一县的主政官员,不通俗务,不懂法律,该怎么处理具体而繁冗的事务呢?于是胥吏就趁势而起。
南北朝时,官职品阶,就已经有了“流内官”、“流外官”的区别,到了唐朝后,“流内”方可称为官,“流外”只能算作吏,自此官吏彻底区分开来。
大宋朝的胥吏,并不是世袭的,而是由本地主政官员选拔的,但他们的职位稳定,一般都是由本地人出任,没有明确的任期,不会异地任职。
而且大宋朝的胥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俸禄的“重禄公人”,一种是没有俸禄的“无禄公人”。即便是所谓的“重禄”,与大宋朝“高薪养廉”的官员相比,依旧是远远不够看的。
故而胥吏往往靠着手中的小权力,索要贿赂,借以养家,百余年下来,这个群体的名声也就臭了。
众所周知,大宋朝有“三冗”,即冗员、冗兵、冗费,这其中“冗员”里,胥吏就占了多半。
因此大宋朝又给胥吏加了许多限制,比如出任小吏的,不许参加科举,在制度上就定死了小吏的上升通道。
所以宋江当了小吏,就是彻底放弃了原本就很渺茫的科举前途,宋太公如何不气呢?这也是宋江要在县衙自己租房子住的原因。
宋江原本的打算,是努力向上爬,争取混到中央当个小吏,假设他能够混到皇太子为亲王时的府邸,未尝不能够像高俅那样,摇身一变,也做到太尉、三公的高官,如何不是光宗耀祖呢?
这条道路同样机会渺茫,但对于宋江来说,总是比再去埋首故纸堆、学习四书五经、参加科举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但江州浔阳楼的一首反诗,彻底断绝了他的一切前途,无奈只能投身绿林。
但世间又有哪个男子,愿意生来做贼,脸上挂一排金印,做个草寇呢?故而到了清风山之后,在沉寂了一小段时间后,宋江又再度振作了起来。
因为他找到了新的出路,所谓“杀人放火受诏安”,那么多绿林前辈已经替自己走出了一条明路,他宋江的时运,也该来了!
但宋江很快就发现,这一条路居然也这么难走!因为在他头上,还有个不愿受诏安、只一心一意在江湖厮混的晁盖!
江州白龙庙小聚义后,宋江跟随晁盖回到清风山,晁盖顾念宋江的恩情,先是冒死给自己通风报信,继而因为自己的缘故,害他发配,便要将山寨之主相让。
宋江如何肯受?他也算是郓州黑道的大哥,如何不知晓江湖的规矩?于是推脱之下,宋江坐了第二把交椅。
然而晁盖既不肯派喽啰随意下山拦路抢劫,又不肯随意出兵打劫大户,整日里只想着如何销售私盐,将这买卖做得愈发得风顺水了!
只是私盐都仰仗梁山从登州那里送来,这等仰人鼻息的事情,他宋江自不愿为!
该怎么办呢?
宋江发挥了他任小吏多年的生存智慧和处事哲学,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