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求速死醉剑书生

第七十四章 奏销制度

朱皇帝为此事拍板钉钉,谁人敢站出来说半个不字?

此时的朝堂百官几乎人人心里憋着火,对杨帆怒目而视,恨不得生吞活剥了他。

可想而知,消息传出去之后,不但朝堂上的百官会恨杨帆,全天下的官员,都会对他恨之入骨。

戴枷办公,开了古今之先河,直接将官员高高在上的地位荣耀打落,踩得粉碎!

朱皇帝对今日的议事结果很满意,正欲散朝。

百官们也松了一口气,感叹这朝堂是越来越难混的时候,杨帆再次站了出来,道:“陛下,臣还有话说!”

你怎么那么多话?胡惟庸瞪了杨帆一眼,恨不得狠狠咬杨帆一口解气。

朱元璋咳嗽一声,道:“杨帆,你还有什么话?若是不急,下次朝会再说吧。”

他认为杨帆还要对朝臣发难,便提醒杨帆,差不多行了啊,今天给天下官员上的强度不小,再上强度,群臣连觉都睡不好了。

杨帆一脸正色,道:“启禀陛下,臣要说的事情事关大明生死存亡,等不得。”

闻言,朱元璋只好挥挥手,示意杨帆说。

“陛下,各府、州、县官员持空印册来京城,多年来无人监管查问,其根本缘由在于我大明的财政制度不合理,没有明确的财政制度约束,即便今日改正了空印漏洞,官员还会有其他办法贪腐。”

杨帆的声音洪亮有力。

“故臣认为,惩治正印官不过只是治标,要想根治财政顽疾,当前的方法就是改革!”

大明灭亡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朱元璋在大明初期创建的财政制度。

说句不客气的话,洪武皇帝的文治武功在古代帝王里面都属于拔尖的,偏财政制度用一句“垃圾”来形容不为过。

大明的财政制度,给了地方各行省权利,结果导致地方的小衙门与地方的势力合作,官绅勾结沆瀣一气。

到了明朝末年朝廷根本收不上赋税,皇帝打仗还得哭着求京城的勋贵捐钱。

大明不亡才怪!

朝堂上鸦雀无声,毛骧绝望地低下了头,额头上布满了一层细密的汗水。

朱皇帝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他的好心情源自杨帆提出的“戴枷理政”,但没想到,转眼间,杨帆将矛头对准了自己的财政制度。

对自己设计的这一套“就近供给,不扰百姓”的政策,朱元璋一直很得意,认为体恤百姓,节省人力物力。

结果杨帆毫不客气,一番话说的打得他朱元璋老脸啪啪作响。

朱元璋的虎目微微眯起,一张脸肉眼可见地黑了下来。

群臣被杨帆的胆大包天震惊,其中颜希哲差点跳起来。

空印案风波中,颜希哲的心忽上忽下,担心朱元璋会治罪牵连到自己。

不过考虑到颜希哲才刚上任两个月,朱元璋并未对其做出什么处罚,“劫后余生”的颜希哲憋着一股劲表现,杨帆的话,恰好给了他机会。

“杨大人,此言差矣!”

颜希哲走出来,喝道:“财政制度乃是国家大事,关系着我大明的平稳与延续,天下在陛下的治理下一片勃勃生机,陛下所创的财政制度很好,怎么能轻易改变?”

颜希哲主动站出来反驳杨帆,除了想要维护朱元璋的颜面,博取朱元璋的好感外,还为了他个人的利益得失。

户部掌管大明财政,而朱元璋设立的财政制度,的确给户部官员,以及地方执掌财政的官员留下了极大的捞油水的空间。

杨帆欲对财政制度改革,手伸得未免太长了!

他以为自己是谁?根本没有把他这个户部尚书,放在眼里!

若朱元璋真的听信了杨帆的话,整改财政制度,对于户部来说无异于变天。

他们还怎么捞钱?怎么升官发财?

能够走到户部尚书的位子上,颜希哲眼光学识不差,他心知肚明朱元璋的财政制度漏洞百出,但那又怎样?

有漏洞才好钻漏洞,有弊端才能捞油水,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你杨帆不懂?

杨帆冷哼一声,目光直勾勾地盯着颜希哲,道:“颜尚书,颜大人,陛下仁慈饶过了你的失察之罪,你倒好,敢跳出来欺君罔上,谄媚君王,你安的什么心?”

“你说而今的财政制度很好,不用改革?那好我问你,若制度真的这么完美,这三百多名正印官为何能掀起空印大案,是你故意放纵,责任在你,还是责任在陛下!?”

颜希哲的脸色苍白,正欲说话,杨帆的指责又来了。

“颜尚书,你明知道财政制度有弊端,却不站出来指正,反而谄媚君王信口开河,依我看你就是朝堂上的蛀虫,是啃噬大明根基的硕鼠!”

颜希哲瞪大眼睛,全身都颤抖起来,他算是体会到汪广洋为何被气晕了。

杨帆这张嘴,忒厉害!

“那……那不过是前朝的弊政,弊政罢了……”颜希哲颤颤巍巍地说道:“前朝的弊政,与陛下……无关。”

杨帆还欲攻击颜希哲,就听朱元璋开口,打断了二人的争论,他黑着个脸,没好气的说道:“杨帆,你既然觉得咱的财政制度不好,那你有什么好办法?”

朱元璋心里有火,杨帆如果不提出一个可行的章程来,他今天非降罪给杨帆,让杨帆尝尝苦头。

杨帆等的就是朱元璋这句话,他从衣袖中取出一封奏疏,双手高举。

“陛下,臣在牢狱之中冥思苦想许久,终于想出一个完整的章程来,臣将此法起名为‘奏销’,请陛下过目!”

哎呦?

群臣纷纷望过来,他们原以为杨帆是临时起意,未曾想这家伙连奏疏章程都拟定好了?

云奇取来奏疏,呈递到朱元璋的身前,毛骧就站在朱元璋的斜后方,却脑袋都不敢抬看一眼。

他忽然想起狱卒曾经说过,最近杨帆经常在监牢中奋笔疾书,写了一张后便撕碎了重新写。

如此往复不停,经常到了夜里还在一个人嘟嘟囔囔地说什么“税收”、“财政”之类的怪话,难道就是在为税收改革劳心劳力?

毛骧忍不住朝下方的杨帆望了一眼。

杨帆孤身一人站在群臣前面,腰杆子挺得笔直,与百官格格不入。

他是一个纯臣!

毛骧心中暗暗感叹,杨帆比他毛骧要纯粹的多,在杨帆的心里,永远装着大明江山与百姓。

这一点,毛骧自愧不如。

朱元璋打开奏疏,就见洋洋洒洒的一大篇文字,这奏销制度是杨帆根据记忆中的“奏销制度”,再结合大明目前的情况,连续修改了十几版写出的。

简而言之,奏销制度是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财政管理制度。

主要涉及了工程兴修、钱粮征税、军需善后等方面,其中严格的奏报程序与管理规划,保证了国家财政的透明与顺利运行。

奏销制度的核心,在于财政收支的审核与监督,而这一点,正是朱元璋在明初设计的财政制度最大的漏洞与弱点。

杨帆在奏疏中所写的奏销,运作层面包括了各府州县,乃至于户部。

涉及的官员,必须定期编制详细的账册,进行,核算与审查,并最终由户部核销。

他这办法最妙的一点,就是将奏销制度与官员的考核联系一起,是吏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朱元璋眉头紧锁,脸色随着不断浏览,倒是缓和了不少。

杨帆并非刻意要顶撞他,抨击他设立的财政制度,相反,杨帆有的放矢,一条条,一句句皆为真材实料,没有仔细研究过大明的财政制度,没有深刻的思考,是写不出来的。

朱元璋越看越惊讶,惊讶杨帆这小子不声不响,肚子里却有韬略乾坤。

不过财政制度干系甚大,牵连着整个大明的现在与未来,他不可能凭着杨帆这一封奏疏,就盲目地改变国家的财政制度。

啪!

朱皇帝合上了奏疏,颜希哲见状来了精神,等着朱元璋惩治杨帆。

胡惟庸等也怀了一样的心思,岂料朱元璋说道:“这封奏折晚一些咱会给中书省送去一份,中书省各官员必须仔细研读讨论,再给咱上奏,退朝!”

就这样?

颜希哲愣在原地,朱元璋既没有训斥杨帆,也没有惩治杨帆,便退朝了?

胡惟庸深深地看了一眼杨帆,那眼神里有惊讶,有杀意,还有浓浓的忌惮。

如果说,之前胡惟庸对杨帆还只是厌恶的话,现在胡惟庸对杨帆,则感受到了一种威胁。

大明的财政制度涉及大明的根本,瞧朱皇帝的意思,似乎对杨帆的奏疏感兴趣,有些认可。

长此以往,杨帆的权柄岂不是会与日俱增?早晚威胁到他胡惟庸的地位!

杨帆,绝不可留!

皇宫,武英殿内。

朝会散去后,朱标跟随朱元璋一路来到了武英殿,朱标在这儿详细看完了杨帆呈递的奏折。

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点点头,待看完之后,朱标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你觉得杨帆的办法,如何?”

朱元璋负手而立,望着武英殿外的天空,说了一句。

朱标犹豫了片刻,说道:“儿臣跟着父皇一起处理了几年政务,于政务方面,儿臣自信得心应手,可是这财政方面,儿臣不擅长,杨帆所写的奏销制度繁杂而完善,故儿臣还要再仔细琢磨琢磨这办法的好坏。”

朱元璋笑了,他的长子与他一样,都是在财政方面天赋不高,不过朱元璋虽然财政没有天赋,但其政治嗅觉极其敏锐。

“依咱看杨帆的办法好与不好还在其次,重点是,奏销法可以将权力更加集中于朝堂,掌控在咱手里!”

朱元璋从登基之后,就琢磨将丞相制度取缔,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杨帆这办法,正中了他的下怀。

朱标闻言恍然大悟,不过旋即朱标就疑惑的问道:“既然此法合父皇的心意,为何刚刚在朝会上,父皇没有立刻答应杨大人的建议,推行‘奏销法’?”

朱元璋哼了一声,说道:“咱要是立刻答应,杨帆那小子说不定多么得意,尾巴翘得老高,这臭小子胆子越来越大,而且颜希哲说的有些道理,财政制度关系着整个大明的安危,不能轻易改变。”

想到杨帆在朝会上的嚣张模样,朱元璋是越想越不爽,但是抛开个人情绪,他明白杨帆的办法目前看来能相助他集权。

朱标露出笑容,为杨帆说了句公道话:“父皇,这封文书非一朝一夕间能写得出来,杨大人身在牢狱,却心系朝廷社稷,殊为难得啊。”

他虽然对杨帆今日大胆的举动有些埋怨,但对杨帆的秉性与忠良,极为赞赏。

朱元璋负手而立,没好气的说道:“在牢狱里都不消停,整日就会给咱找事,这新的财政之法要实行,又是一番闹腾。”

朱标含笑,问道:“听说杨帆下了朝会便回了亲军都尉府,父皇,要不要让杨大人出狱?”

朱元璋挥挥手:“他住亲军都尉府的监牢比住家中自在,让他继续住着吧。”

朱皇帝没有心思去想杨帆,他的念头始终被“奏销制”牵动,心绪万千。

自己的这套财政制度已经维持了多年,其中牵扯的官员与利益纠葛太多太多。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牵一发而动全身,真要改革,大明势必掀起一番风雨。

亲军都尉府。

杨帆端起茶杯,呷了一口清茶,赞道:“好茶!毛大人,待会儿让人送我牢房三两茶去。”

毛骧神情复杂地看着杨帆,说道:“杨老弟,你还有心思喝茶?你今日所作所为,犯众怒了知道么?”

杨帆随手拿起一块果子放进嘴里,洋洋得意:“知道如何,不知道又如何?我杨帆做事只求问心无愧!”

他之前只想着让朱元璋发怒,赐死他,没有将心思放在其他官员的身上。

如今在朝会上得罪了满朝官员,还将天下的地方官也给得罪了。

悠悠众怒汇聚到一起,怕是那报复很快就要来了,杨帆心里别提多高兴,他一直等的就是这一刻。

毛骧扶着额头,道:“杨老弟,你不要觉得有陛下撑腰,就能万无一失,而今你住在亲军都尉府的监牢,那些文人拿你没办法,可你能一辈子待在这儿?”

毛骧语重心长的劝说杨帆:“杨老弟,听我一句话,收敛锋芒,老老实实地在亲军都尉府办差,别去掺和朝中的事情了。”

杨帆微微一笑,说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些人若动刀兵就来吧,看看能不能杀了我。”

毛骧苦笑,说道:“你还年轻,没见过那些文人的手段,他们的手段可比刀枪剑戟要厉害的多,防不胜防。”

这一点,杨帆举双手赞成,诚如毛骧所言,这些官员的手段,比朱老板多得多。

朱皇帝要杀人,还要下令捉拿查办再砍头,他们这些文官杀人,真真的杀人不见血,你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不然整个大明朝,怎么有那么多皇帝“易溶于水”呢?

杨帆坦然道:“我杨帆问心无愧,那群地沟里的老鼠要用阴谋诡计放马过来,我怕他们?大不了一死而已,我若死了,毛大人记得每年清明给我烧纸的时候,多烧一些。”

对此,毛骧只能无奈地举起双手,他对杨帆的豁达,算是彻底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