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海禁
“冯冕、丁玉,你们中书省对此有什么想法?”
闻言,冯冕与丁玉心中苦笑,以往这种军国大事,都是由胡惟庸与朱元璋商议,他们两个赶鸭子上架,能有什么主意?
不过朱皇帝发了话,两人不可能不开口。
冯冕想了想,说道:“启禀陛下,微臣认为,倭寇敢于猛然袭击明州市舶司,且驻守的卫所兵毫无还手之力,且来去迅速,肯定是知道明州市舶司的具体情况,这一定有内应。”
朱元璋背着手,眉头微皱:“所以呢?咱要听你的办法,不是要听你说谁都知道的事情!”
冯冕全身一抖,忙道:“臣认为应该要加大海禁力度,今日倭寇敢于袭击明州市舶司,明日就敢袭击其他的市舶司,内应一日查不出,就一日不得安宁。
所以臣认为应该先把所有市舶司关停,查出内应后,再做考虑,而且市舶司每年的税收微薄,于财政并无大用,关停不会影响其他。”
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为了防备张士诚,方国珍逃亡海外的余党与内陆之人相互勾结,反叛大明。
便在沿海一带开始实施海禁,洪武三年,朱元璋更是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下令寸板不许下海。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朱元璋的政令极为严格,但海禁不是说封禁就封禁那么简单的。
多少老百姓靠着出海捕鱼生活,多少临海的商人,都要依靠那大海吃饭。
人不吃饭,不赚钱就要饿死,所以就算政令下来要杀头,他们也得硬着头皮出海。
故洪武三年的海禁,实际上执行起来,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对此,朱元璋也知道,且随着大明建立后天下逐渐稳定,朱元璋就没有强行追究,但这次明州市舶司被倭寇袭击,这让他不得不考虑要不要彻底执行海禁。
冯冕的话给丁玉提了一个醒,丁玉连忙说道:“陛下,臣认为冯大人的主意不错,倭寇从海上来,只要封了海,也就断了倭寇里应外合的道路,沿海自然能太平。”
朱元璋颇为意动,正要说话,余光就见他的好大儿朱标一直在朝他使眼色,他当即咳嗽了一声,说道:“这件事咱要再考虑考虑,你们两个先下去吧。”
冯冕、丁玉闻言都松了一口气,不管朱元璋是否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今天这一关,算是过去了。
“臣冯冕,告退!”
“臣丁玉,告退!”
冯冕与丁玉离开之后,朱标松了一口气,他真怕朱元璋一时冲动,为了化解沿海倭寇之乱,彻底海禁走了极端。
“父皇,冯大人的话绝不可行啊!”两人刚离开,朱标就连忙说道。
朱元璋缓缓走出武英殿,朱标跟在他身后,朱元璋道:“咱刚才就见你挤眉弄眼的,说说吧,为何不让咱同意冯冕的办法?”
他方才还真就动了彻底海禁的心思,与其动兵布置在沿海一带,耗费巨量钱粮防备倭寇,不如海禁一劳永逸。
朱标连忙说道:“父皇,您莫非忘了当初杨先生所说的倭国之事?倭国,可是有银矿的。”
朱标不提,朱元璋都快将这事忘在脑后了。
当初朱元璋听到朱标讲起杨帆的话,他就下令让毛骧派遣亲军都尉府的探子前往倭国打探消息,这算一算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了。
“咱真把这事给忘了,召毛骧过来,咱问问他。”
朱元璋大袖一挥就要叫毛骧,朱标却说道:“父皇,当初派去倭国的探子,儿臣一直派人盯着呢,他们至今还未归来。”
“这样的话……”朱元璋一时之间也有些头疼。
这时候,朱标提议道:“杨先生既然知道倭国有银矿的事情,想必他对倭国肯定多有了解,何不召其进宫,说不定他有什么办法对付倭寇呢?”
闻言,朱元璋想了想,点了点头道:“也好,那小子脑子转得快,说不定有些妙招。”
锦衣卫的衙门距离皇宫并不远,过了半个多时辰,杨帆就来到了武英殿。
此刻夕阳彻底坠入了西边,宫中亮起了一盏盏灯火。
武英殿,杨帆入内后先向朱元璋与朱标行礼,然后才问道:“不知陛下召臣入宫,所为何事?”
朱标站在朱元璋身旁,将那封江浙送来的八百里递给杨帆,道:“杨先生,你先看看这封奏疏。”
杨帆接过奏疏,仔细看了一遍,他一张白脸迅速涨红,骂道:“大胆倭寇,竟跑到我大明的土地上撒野来了,找死!陛下,臣愿意前往江浙沿海,领兵平倭寇!不荡平倭寇,臣提头来见!”
杨帆的愤怒是发自内心的,作为一个纯正的中国人,他对小鬼子有天生的仇恨。
前世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杨帆全身热血上涌,恨不得现在就冲到沿海去杀倭寇。
朱标眨了眨眼睛,傻眼了,他没想到杨帆竟然是这个反应,没有任何建议,直接请命与倭寇拼命?
朱元璋摆摆手,让杨帆冷静冷静,道:“杨帆,咱找你来是想听一听你的建议,倭寇劫掠沿海不是一次两次,他们藏于海中神出鬼没,之前中书省参政冯冕给咱提了一个建议,咱想要听听你的意见。”
不是找我来杀倭寇的?杨帆难掩失望之色,道:“陛下,冯大人提出了什么建议?”
“冯冕认为,加大禁海力度,将所有市舶司关停,让江浙沿海与海外断绝联系,方能彻底解决倭寇。”
海禁?
杨帆闻言愣住了,然后脱口而出,道:“冯冕这个人……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倭寇来了灭了倭寇就好,难道关闭了市舶司,倭寇就会消失?这不是本末倒置么?”
朱标轻声为杨帆解释,道:“杨大人,你不理政不知道市舶司的情况,市舶司每年收上的税收很少,而市舶司内的官员却数量繁多,冯大人提出关停市舶司,一来为了节省开支,二来断了倭寇里应外合之路。”
杨帆心中冷笑,他笑的不是朱标,而是笑那些江浙一带狡猾如狐的士绅商人!
杨帆恭敬地说道:“殿下,江浙靠着海运讨生活的人太多了,靠着大海行商的商人也是一个天文数字,既然有这么多人靠着大海生活,为何市舶司会收不上税?您就没想过,这里面的门道么?”
朱标若有所思,杨帆继续道。
“臣以南宋举例,这南宋偏安一隅丢失了北方的大片土地,却能依靠着市舶司收税,维持了南宋的经济,苟活了一百多年,难道我大明的南边,而今还比不过南宋?”
朱标摇了摇头,反驳道:“杨大人,从中书省诸位大人呈递的税收账册来看,市舶司的确收不上多少税,否则,冯冕大人为何要裁撤市舶司?”
杨帆一声冷笑,道:“殿下,市舶司收不上税,那是因为江浙沿海等地走私猖獗,钱都进了江浙士绅商人的口袋,市舶司自然收不上多少税来,不信你可以去翻看一下前元的市舶司税收档案,就知道了。”
“云奇,马上去档案库,将前元的市舶司税收档案拿过来。”朱元璋当即大手一挥,就让云奇领着一众小内官去调阅文书,前元灭亡还没多久,它们的档案大多数都被收录在皇宫内了。
“据臣所知,北宋中期,市舶司的收入达到惊人的五十万贯,南宋的市舶司收入,更是高达一百五十万贯,最多的时候占据了南宋岁入的两成,而到了前元,大多数时候,市舶司的收入,比南宋还要高!”
听到这话,朱元璋与朱标的神情,都变得无比精彩起来,朱标是惊讶,不敢置信。
而朱元璋的一双虎目中,闪烁着危险的光芒,原来大明还有一个这么庞大的钱袋子存在?杨帆不说出来,朱元璋还真就不知道!
朝廷打仗要钱、赈灾要钱、修缮各地因战火毁掉的城池也要钱,这些走私的人简直是从朱老板的口袋里掏钱,想着,他的眼中冒出了一股浓厚的杀气来。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云奇带着一堆厚厚的文书档案归来,当看到那些档案上的数字,朱元璋彻底怒了。
只见上面清清楚楚的记录着,至元二十六年,太仓市舶司收入珠400斤,金3400两,仅仅一个太仓市舶司就收入如此之多,那其他市舶司呢!再看看自己大明,弄个市舶司居然入不敷出,此刻的朱元璋终于明白了过来,自己彻底被中书省的那群官员给骗了!
“好啊!好啊!这群官员,竟然敢编幌子,欺上瞒下,欺瞒到咱的头上来了!”
朱元璋从一要饭的乞丐,南征北战成为大明开国皇帝,那是何等聪明之人?可就是这样的雄主,依然免不了被中书省的文官蒙蔽,认为市舶司就该是收那么一点税收。
杨帆趁热打铁,道:“陛下,市舶司对内可以征收赋税,从而充盈国库,对外可以组建商队,遍寻天下的奇珍异宝。”
朱标放下手中的文书,问道:“杨先生,倭国的银矿的确是个宝贝,可除了银矿,还有什么是我中原大地没有的?”
杨帆微微一笑,说道:“殿下,海外的奇珍异宝可多了,不止有银矿更有金矿,以及许多我大明没有的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若是能引进到大明,于大明百姓来说,无异于是个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