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匠籍改革
朱元璋的眸子微微一凝,说道:“墨翟,你说的这些话,是谁教给你的?杨帆?”
朱元璋这一句话,给墨翟吓得满头大汗,双腿颤抖,道:“小人,小人……”
朱元璋冷哼一声,站起身来喝道:“你是不是觉得你们辽东军器局造出了洪武大炮,就能居功自傲,今日入京胁迫咱!”
墨翟快吓死了,一个劲地摇头,解释道:“不不,给小人一百个胆子,小人也不敢。”
见墨翟已经没法好好说话,王图暗叹口气,站出来行礼:“陛下,下官有话要说!”
朱元璋瞥了王图一眼,冷笑:“好啊,你们辽东的一个个站出来,你也想要咱改匠籍制度?”
王图可比墨翟圆滑多了,道:“陛下,下官不敢,只是下官离开辽阳前,得杨大人托付书信,大人说,这书信待洪武大炮试射成功后,要下官颂念给陛下,给诸位大人听。”
朱元璋冷哼,“好啊,咱倒要听听他如何巧舌如簧的,王图你来念!”
“臣辽东总兵官杨帆,启奏陛下……”
杨帆这信件前面都是些客套话,后面才是干货。
“我大明灭元,承袭前元之匠籍制度,匠户身份父死子继,徭役永充,除非官府开恩放免,否则终身为匠,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匠户身份之世袭、固定,令匠籍百姓面上无光,受人歧视。”
“入匠籍之民户,因世代承袭,为了便于朝廷的勾补,朝廷规定不许分户,则匠籍百姓在法理上,在所获权利上皆有诸多限制。”
王图的声音中气十足,在场百官都可听到。
华盖殿大学士邵质闻言,道:“匠籍也是我大明的百姓,为了大明长治久安,匠籍永远传续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若直接除去匠籍,弊大于利。”
文渊阁大学士宋讷亦对王图道:“王图,你说的这些吾等都知道,何须赘述?”
王图不卑不亢,作揖后继续诵念:“两位大人莫急,在下还未读完,除此之外,我大明的匠籍百姓劳动环境极为恶劣,诸位都知道匠户有‘户不离局’的受罚,辛劳的时间很长。”
“匠户终身都要在官营的手工业中劳动,这天下匠户素来有‘每日绝早入局’,‘抵暮方散’是匠户工作的常态,而轮班匠需要一年或者五年一班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三个月。”
王图露出悲悯之色,说道:“轮班匠劳动无偿,要受工官把头的官职剥削,劳动繁重、收入微薄,匠户们的生活无以为继,怎么办?常常有匠户衣食不济,要典当子女来维持生活。”
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闻言,轻声说道:“杨大人信中所写之事,本官亦有所耳闻,不过,那都是前元的事情了,我大明这种事情应该很少吧?”
王图摇了摇头,说道:“吴大人,杨大人这些年走访了辽东的匠户,这匠户里面每十家就曾有一家典当子女的经历,也就是杨大人到任之后每个月会多给匠户家一些粮饷,这样的事情才少了,辽东之外,匠户家中这样的事情,多了去了!”
啊?
吴伯宗、吴沉等人都傻眼了,就是朱标、徐达等人也没想到情况会这么严重。
这并不是吴伯宗、朱标等尸位素餐,而是他们的生活距离底层百姓太远了,尤其是匠户是边缘群体,被人轻视,他们更不会见到。
朱元璋的脸色从原本的不悦变成了凝重,又从凝重多了几分悲悯不忍。
“匠户除了要承担繁重的匠役之外,还需要承担税粮等徭役,这些沉重的经济负担,让匠籍百姓苦不堪言,故臣托王图、墨师傅上京,进献洪武大炮,更进献臣之‘匠籍改革上书’,请陛下开恩恩准!”
从本质上讲,无论是元朝还是大明,对匠户的剥削一直存在,并延续了几百年。
朱元璋对这匠籍制度有所了解,不过,他可没有杨帆这般亲赴一线百姓,一个个走访调查看得明白。
匠籍百姓的生存状况,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朱皇帝望着王图,道:“王图,杨帆的匠籍改革上书你也一并念一念吧。”
王图面露难色,说道:“陛下,这匠籍改革上书字多,又有很多生僻字,下官……下官有的不认识。”
王图不行就由吴伯宗来代为诵念,吴伯宗学识渊博,将杨帆的匠籍改革上书完美地解读出来。
这匠籍改革上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
首先,提升匠籍百姓的社会地位,这匠籍世袭,不可更改,子亦不可考取功名。
杨帆的建议是,采取抽签制,即匠籍百姓的后代需至少有二人承袭匠籍。
满足二人之后,便在三个儿子里面到官府抽签,选拔一人脱离匠籍,获得自由身。
这样既能保证匠籍的延续,又给了百姓希望,同时还要允许匠籍百姓分户,使匠籍百姓的权利得以提升,改善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
其次,对“匠不离局”做革新,工匠一辈子只能在官府的手工业工坊里做工,如何调动积极性?
杨帆给的办法便是将“匠不离局”改为“隔年制”,单数年匠户入局,而双数年可自由到别的工坊去做工。
在官家手工业工坊的年份不用缴纳赋税,而不在官家手工业工坊的年份,则要缴纳赋税。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轮班匠不可平白做工,必须支付银两给工匠。
这银两可以少,但是不能没有,轮班匠创造的价值,必须分给他们一份。
至于杨帆为何不直接让朝廷发银两给轮班匠,也是考虑到当前的现状。
朝廷年年打仗,去年徐达北征北元打了一场,今年皇帝又琢磨让傅友德与蓝玉、沐英征讨云南,国库哪有钱?
所以杨帆这匠籍改革上书就做了折中,至少先迈出去改革的一步,才可进行后续的深入改革。
武英殿,夜。
今日的洪武大炮试射,给京中官员,尤其是武官带来了很大的触动。
夜深了,朱元璋还拉着徐达,在武英殿里面闲聊。
“天德啊,你说咱以前是不是错看了那群工匠?他们在杨帆的手下,还真干得不错。”
徐达闻言笑了,说道:“陛下,辽东送来的洪武大炮的确厉害,假以时日装备到军中,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当有大作用。”
顿了顿,徐达轻声道:“陛下,臣懂您的意思,其实在演武场上臣就在想,这匠人的奇技淫巧,倒是有可取之处,而且他们也都是苦命人,臣之前未曾想到匠人们过得那么苦。”
朱元璋笑了,说道:“所以你觉得,杨帆那小子提出的‘匠籍改革上书’,可行?”
犹豫片刻,徐达说道:“军务臣懂,但是政务臣不敢随便说,臣觉得不妨以辽东为试点,先放开匠籍的束缚,试一试那上书上的内容,看看效果。”
朱元璋笑容更深,说道:“你跟咱想到一块去了,辽东那边去年打了一场胜仗,杨帆威望也高,就让他在辽东折腾折腾看一看效果!”
二人饮了两杯酒,朱元璋的眸子越发深邃,道:“天德,咱有个想法你听听如何,今年咱决定让傅友德、蓝玉、沐英征云南,你也知道云南那个地方,大军过去了平定,等大军走了又反复,咱想要让沐英永镇云南。”
听到这话,徐达细细思忖,道:“陛下所言有理,不过沐英对陛下您和皇后娘娘视为亲生父母,恐怕不愿意留在云南。”
沐英若是永镇云南,恐怕这次出征就是见马皇后与朱元璋的最后一面。
朱元璋一声叹息,道:“前几年老二去了西安,老三也走了,老四又去了北平,孩子们都长大了早晚要走,沐英不去云南,换了旁人我哪里放心得下?就算他不愿意,也得替咱大明守住彩云之南。”
辽东,五月初。
杨帆与刘伯温漫步在辽阳城外太子河畔,五月初春光大好,清风徐来令人心情舒畅。
杨帆笑容满面,说道:“王图他们已经在归来的路上,陛下准许了我的上书,不过,这匠籍改革目前只在咱们辽东施行,青田公,又要辛苦您了。”
度过了辽东漫长的冬日,刘伯温的精神头越来越好了。
也难怪,在的时候整日担惊受怕,到了杨帆这里,刘伯温身心放松,杨帆敬重他,更将重要的政务都交给了刘伯温处理。
刘伯温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候意气风发的时光,精神头一日强过一日。
刘伯温悠悠说道:“你这一纸‘匠籍改革上书’下去,多少工官把头要没了油水?又有多少依附在官营手工作坊上的捞钱的人要勒紧裤腰带?小杨大人,恨你的人,又要多喽。”
杨帆仰面而笑,说道:“满朝文武就没有几个不恨我的,不过,我人在辽东逍遥自在,他们能奈我何?更别提几个小蚂蚱了,青田公尽管动手,若是有人阻挡咱辽东政令下发,让匠籍百姓过上好日子,我见一个杀一个!”
杨帆在辽东总兵官的位置上坐得久了,这杀气与威严越发深重。
刘伯温摆了摆手,笑道:“哈哈哈!没那么严重,如今辽东上下都对你心悦诚服,谁敢不听你的话?”
二人正说笑间,忽然见到一人骑着骏马而来,那马上的少年唇红齿白相貌英俊,也就十五六岁。
少年在不远处停下,翻身下马行礼道:“杨大人,刘先生!”
杨帆朝他招了招手,笑着说道:“维喆,今日不是随着他们去勘察水文了么?怎么来这里了?”
这少年不是旁人,正是夏时敏的长子夏元吉,在历史上永乐大帝朱棣的重臣。
夏元吉笑了笑,说道:“勘察结束得早便回了辽阳城,大人,先生,父亲让我来找你们,说有客人从高丽那边来了,父亲说请两位赶快回去呢。”
高丽?
杨帆心中一动,辽东有高丽的商人出没这事儿,杨帆一直让夏时敏盯着。
夏时敏也派了人与之交流沟通,这事儿也有好几个月了,今日夏时敏忽然这么正式地让杨帆去见一见,应该有了大进展。
杨帆府邸,杨帆归来后换了一身衣衫,早已经等待多时的夏时敏终于见到了杨帆。
“大人,您终于回来了,从高丽来的使臣,已经等候您多时了!”
哦?
杨帆有些惊讶,说道:“高丽的君主王禑,派人来了?”
夏时敏摇了摇头,道:“大人,并不是王禑派来的人,而是高丽大将军李成桂的次子李芳果,此次他是扮做商人前来。”
杨帆眉毛一挑,觉得这事有些意思。
高丽那边兵荒马乱的,结果高丽君主王禑的大将军,却派遣自己的次子来辽东。
杨帆来到后院,就见一青年穿着打扮与大明人没有什么区别,二十四五岁,很是英武。
“在下高丽东北面兵马使、密直副使、奉翊大夫李成桂次子李芳果,参见杨总兵!”
哎呦?
杨帆吃了一惊,道:“李公子不必多礼,李公子的大明官话说得,竟然这么好?”
李芳果微微一笑,道:“家父素来仰慕中原,我家中有许多典籍,也有教授汉话的老师,所以说得还不错。”
杨帆对李芳果的第一印象很不错,与他入了会客厅,寒暄起来。
李芳果倒也坦荡,直言他是受父亲的命令,扮做商人来往残元与大明之间,一来开阔眼界,二来也是看看这大明与北元的气象。
杨帆的眸子微微闪动,说道:“李公子觉得,大明与北元气象有何不同?”
李芳果想了想,说道:“在下觉得北元如今好像一块木头,表面看起来很坚硬,内里却有腐朽处,尤其是纳哈出将军统御的地方,民生凋零破败不堪,而杨总兵统辖之地却不然。”
李芳果由衷说道:“吾等从四平入昌平、开原,又一路过铁岭、沈阳到了辽阳,一路走来是越来越热闹,兴盛,百姓都在开垦田地,军兵训练刻苦,人人都有精气神,我还听说,杨总兵上书大明皇帝‘匠籍改革上书’,为百姓谋生路前程,在下对您仰慕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