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高托山招安
宣和六年腊月,河东绿林会的局势一片黯淡。张迪在隆虑山的覆灭,抱犊山干将杨再兴的叛降,令曾经威震一方的河东绿林群龙无首。各大山头如惊弓之鸟,纷纷寻找生存之策。
一年前,高俅和刘豫配合,大军剿灭京东绿林会,张仙叛降,徐进被灭,武胡投金,宋江如丧家之犬般放弃临沂大寨躲入东海县郁洲岛,最后京东绿林会五万家眷撤往东海之外的济州岛。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高托山独自坐在抱犊山的山巅,眺望远方。这里曾是河东绿林的辉煌象征,如今却只剩下孤立的寂静。他回想着张迪的末路,感到一阵深深的悲凉。「大势已去啊,」他喃喃自语,目光越发沉重。
自张迪死后,河东绿林各派陷入混乱。杨再兴虽然勇猛无匹,却投降岳飞,这让高托山对当前的局势失去了信心。张迪本是绿林的领袖,如今家眷和非战斗人员也随流亡大军远赴海外,留下的只有少数散兵游勇,绿林会昔日的荣耀不复存在。
「我们也许该另寻出路了。」高托山心中萌生了新的想法。
在抱犊山的另一侧,杨志和张岑正围坐在火堆旁,商议着下一步的计划。杨志神情凝重,目光扫过张岑说道:「岳飞如今如日中天,他手握禁军,战力无可比拟。若我们继续硬碰,必然只会落得张迪的下场。」
张岑点头赞同:「不错,如今我们人少势弱,再战无疑是以卵击石。不过家眷百姓都走了之后我们动起来也方便,不如暂时避开岳飞锋芒,随史斌兄弟一道,去关西的少华山避祸。那地方远离战事,也许能重整旗鼓。」
杨志思索片刻,最终点头:「就这么定了。少华山地势险要,足以自保,等到局势稍稳,再做打算,家眷累赘都上船出海后我们只留下一些精壮汉子也未必是坏事。」
在张迪覆灭后的混乱中,另一边的王善和丁进也在商议对策。王善忧心忡忡地对丁进说道:「岳飞如今势不可挡,河东境内也无法逃脱他的追击。我们必须立即撤出河东,不能与他正面冲突。」
丁进心领神会:「张迪留下的地盘虽多,但我们若继续坚守在河东,必然首当其冲。不如转移到河北的巨鹿泽,那里的地势复杂,易守难攻,正适合我们暂时隐匿。」
王善思索再三,觉得此计可行,遂拍板决定:「好,明日一早我们就撤入巨鹿泽,先避过这股锋芒,再谋后路。」
就在杨志和王善等人各自找寻出路的同时,高托山已经开始对河东绿林的未来感到悲观。他深知,如果继续与岳飞作对,终究是走向覆灭的结局。
于是,他决心走另一条路。高托山派出了自己的弟弟高胜,去联系隆德府尹刘浩,试探投降朝廷的可能性。高胜带着高托山的口信,趁夜悄悄离开抱犊山,前往隆德府。
高胜一到隆德府,便秘密拜访了刘浩。刘浩见到高胜,略显惊讶:「你们绿林好汉何以想到要招安?」
高胜坦言:「如今局势已变,望仙山无法再同朝廷正面抗衡。大哥希望,若朝廷能给予招安,我们愿意为国效力,换一条生路。」
刘浩思索片刻,随后微微一笑:「若绿林好汉愿归顺朝廷,朝廷未必不愿接纳。不过,你们的诚意还需显现,毕竟,岳统制如今已经得胜,河东绿林会的人马已不足为患。」
高胜听后,心中虽有些担忧,但也知这是眼下最好的出路。他答应回去与高托山商议,再做决定。
高胜回到抱犊山后,将刘浩的回话告诉了高托山。高托山心中暗自权衡。如今河东绿林的核心力量几近瓦解,继续抵抗无异于自取灭亡,而招安虽然未必是一条稳妥之路,但至少给了他们一线生机。
于是,高托山决意,再次派人联络朝廷,正式提出归顺招安的意愿。河东绿林的未来,似乎正在向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转变。
开封朝廷一片肃穆,黄瓦红墙之间透着一股沉重的气氛。大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赵佶端坐在龙椅之上,神情庄重。就在几日前,河东绿林会的头目高托山通过隆德府尹刘浩递交了招安请求,引发了朝廷的广泛讨论。
宰相王黼率先出班,手中捧着奏折,缓步上前,向赵佶呈报。
「陛下,河东绿林会高托山递交招安书,愿意率部归顺朝廷,暂居隆德府。他声称,河东绿林势力如今元气大伤,不再具备对抗官军的力量,愿为大宋效力,助朝廷安抚地方。」
赵佶听罢,眉头微皱,若有所思地看向众臣:「河东绿林会近年来势力渐衰,张迪已灭,如今这高托山又来求和,诸位爱卿怎么看?」
王黼轻轻点头,继续道:「臣以为,既然绿林会愿意归顺,我朝也无须赶尽杀绝。高托山招安,能省去更多的军力耗费,正合时宜。尤其是他们的余部如今多已流亡海外,剩下的不过是些残兵败将。」
禁军统制辛兴宗立即出班反对:「陛下,河东绿林的势力虽然衰退,但这不过是表面现象。高托山若真心投降,未必不会别有所图。这些绿林匪徒惯于反复无常,今日招安,明日作乱也未可知。」
此时,右谏议大夫李纲上前奏道:「陛下,臣认为高托山的招安之意或许诚挚,但不可不防。然绿林会确已大势已去,张迪身死,杨再兴归降,剩余人马仅能苟延残喘。若陛下能以恩德感召,安抚他们,不失为化干戈为玉帛之策。」
种师道也上前一步,拱手道:「老臣赞同李大夫所言。河东绿林会在张迪死后,力量大减,而其余众多百姓已被方腊之妹引导出逃海外。如今他们散落在海岛上,自顾不暇。若我们能因势利导,将高托山招安为己所用,不仅可减少战事,亦可为我朝收编一股生力军。」
种师道的发言让赵佶深以为然,他点点头,问道:「既如此,那高托山现有多少人马,是否还有作乱之力?」
王黼赶忙翻开奏折,详细汇报:「陛下,根据隆德府尹刘浩的调查,河东绿林会目前的状况十分凋敝。张迪的山头已被岳飞荡平,他的家眷与非战斗人员多已流亡东海荒岛。高托山手下余众仅剩三千人左右,多是精锐老匪,已无法在河东立足,若不招安,恐怕也将被各方势力逐步剿灭。」
赵佶沉吟片刻,缓缓道:「若这些人能为我大宋效力,确为好事。但辛统制所言亦有道理,若他们心怀异志,难免再起祸端。」
这时,尚书右丞徐处仁出班,建议道:「陛下,臣认为可以试行折中之策。可先接受高托山投降,但不立即给予高位,而是将他们安置在边境,遣派重臣监视,观察他们的忠诚度。如若有异心,便可及早处理。如此,既不至轻易放过敌对势力,也能避免将他们推向更大的对抗。」
王黼连连点头:「徐相之策稳妥可行。臣以为高托山若真心归顺,朝廷可令其协助治理边地事务,逐步吸纳。」
赵佶闻言,面露沉思,随后缓缓道:「既然如此,那就依徐卿之策行事。传旨隆德府尹刘浩,暂收高托山,待其表忠心,再定后续安排。」
朝廷经过一番讨论后,决定接受高托山的招安,但并未给予高托山高位重任,而是谨慎地安排了一个敏感且重要的边防职位。
赵佶最终在朝堂之上宣布:「高托山既已投诚,但其绿林背景仍需谨慎对待。朕决定任命高托山为瓶形寨(今平型关)从九品武知寨,守卫北方边境。此地乃是面对金兵的第一线,若他忠心效命,便能证明其归顺之心。」
宰相王黼点头表示认同,并补充道:「瓶形寨地势险要,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若高托山能守住这座寨子,不仅可助大宋边防,还能消除其绿林旧部的疑虑。」
赵佶接着说道:「为确保军中秩序,朕决定由真定知府刘韐派遣书吏任文知寨,节制瓶形寨,监督高托山的一举一动,防止他有任何异心。」
禁军统制辛兴宗虽仍心存疑虑,但见赵佶心意已决,只得拱手道:「陛下,瓶形寨虽险要,但也是金兵入侵的必经之地,若高托山有心背叛,恐会给我朝边防带来大患。臣建议多派重兵支援该地,确保安全。」
赵佶点头道:「辛卿言之有理。刘韐不仅要派文知寨节制高托山,还需在真定调遣一部分精兵支援瓶形寨。若金兵来犯,不容有失。」
种师道出列,拱手说道:「陛下,高托山虽为绿林出身,但瓶形寨地处险要,如此安排既可试探其忠心,又能让他以功赎罪。若他能守住边关,便是为国效力;若其有异心,也不过是自投罗网。」
李纲也附和道:「瓶形寨之任看似重任,但实际上将他置于前线,既可以消耗他的力量,也能有效监控他的动向。这一安排甚为巧妙。」
朝堂上,众臣拱手称是,争论尘埃落定。赵佶在这一战中既没有彻底剿灭河东绿林会,也未贸然信任高托山,而是采取了较为稳妥的折中策略,既保留了朝廷的威严,也为未来的变数留有余地。
消息传至高托山耳中,他深知自己此时已无退路。瓶形寨作为金兵的第一线防守极具风险,若守不住,自己不仅可能性命难保,也会失去朝廷对其投诚的最后信任。于是,高托山立即表示接受任命,誓言守住瓶形寨,绝不辜负朝廷的信任。
他也明白,
刘鞈的派遣不仅是节制,更是监视与制衡。因此,他暗中嘱咐弟弟高胜,若形势危急,务必迅速撤退,将自己家族的生存放在第一位。
高托山被派往瓶形寨这一重要关隘,使其处于金兵威胁的前线。这既是朝廷对他的试探,也是一种无声的警告。而高托山,虽曾是河东绿林会的头目,如今却必须面对大宋与金兵的夹击,命运充满未知数。
朝廷此时虽暂时安抚了绿林余部,但随着金兵的虎视眈眈,边境形势日益紧张。高托山能否在瓶形寨证明自己,还是将面临背叛与覆灭,仍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