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270章 辽亡宋寒

宣和六年七月,宫中燥热的空气笼罩在开封的皇宫,赵佶的心情却比天上的烈阳还要炽热。自从联金伐辽,夺回燕云十六州的胜利传来,他几乎整日沉浸在喜悦之中,感到自己似乎重新焕发了治世英主的雄风。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并未完全满足。辽国虽然已经被金人重创,但大辽狼主耶律延禧仍然隐匿于夹山,这让他感到不安。

在他看来,若能招降耶律延禧,彻底瓦解辽国,那便是一石二鸟之策。于是,一番心思交织下,他派遣心腹僧人前往夹山,秘密递交了一封带有御笔的亲手书信,承诺以皇弟之礼接待耶律延禧,位在燕、越二王之上,并赐以千间府邸与三百名女乐。如此丰厚的待遇,必能让耶律延禧心动出山。

果不其然,僧人回朝时带来了辽主的口信。耶律延禧大喜过望,表示愿意归附,只是心中仍有几分忌惮,担心金国大将完颜宗翰尚驻西京扼其前路,不敢贸然行动。赵佶对此并未放在心上,只嘱咐僧人继续安抚,务必促成辽主出山归降。

然而,宫廷的乐声和盛大的庆功宴却无法掩盖开封城外暗流涌动的风波。

就在赵佶每日纵情于画院和殿阁间时,夹山中的耶律延禧也在焦虑与犹豫中度过每一天。他知道辽国大势已去,金军无处不在,自己的臣属接连叛降。宋朝的承诺虽然丰厚,但他心知肚明,宋廷从来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信赖的盟友。然而,在无路可退的境地下,他也别无选择。

夹山这片山岭曾是耶律延禧避难的最后屏障,但也成为了他的牢笼。金军在外布下重兵,将夹山围困得水泄不通。耶律延禧知道,自己若继续困守此地,终将被擒。他曾幻想过与宋朝联手,依靠赵佶的援助保住辽国的最后残余,然而,宋廷的背盟与金国的强大,已经让他看清楚无路可退的事实。

在绝望的边缘,他决定拼死一搏。耶律延禧召集残存的将士,决定突围。他的目标是渔阳岭,尽管他的军队已经不复往日的威风,但他心中仍存一线希望。他率领着残余的辽军强行突破金军的封锁线,攻下了渔阳岭,并一路南下,夺取了天德、东胜、宁边、云内等州。

然而,辽军在胜利的余波中,并未迎来期盼已久的转机。耶律延禧的军队在南下武州时,遭遇了金军的追击。在奄遏下水,两军展开了激烈的大战。金军的战斗力远远超出辽军的想象,他们不仅拥有充足的粮草和战马,军队的纪律也严明有序。相反,耶律延禧的军队则士气低迷,饥寒交迫,根本无力抵挡金军的猛烈攻势。

战斗很快演变为一场屠杀。金军如同疾风骤雨般冲入辽军的阵营,残存的辽军迅速溃散。耶律延禧再一次陷入了逃亡的命运,他弃下了自己的军队,只带着少数随从,朝着山阴方向逃窜。

在这种绝境下,辽主欲投奔宋朝的打算再次浮现脑海。但就在他即将做出决定之时,心中的一丝疑虑却让他望向了更遥远的地方——山阴。或许,逃亡南方宋廷并非他的最佳选择。

进入保大五年(宣和七年),耶律延禧的处境更加艰难。他一路向西,试图逃往天德军,穿越了辽阔的沙漠。然而,沙漠并不像昔日的宫廷那样富饶舒适。辽军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逐渐陷入困境,水源和粮草早已告罄。耶律延禧的随从们纷纷倒下,他们的马匹再也无法承受这漫长的跋涉。

在这片白茫茫的沙漠中,耶律延禧甚至不得不吞冰咽雪,以解饥止渴。他的双唇已经被寒风吹裂,身体也因为长期饥饿而变得虚弱不堪。昔日的天子,如今不过是一个在荒野中苟延残喘的流亡者。

二月,当耶律延禧和他的残兵终于艰难地逃至应州新城东六十里的地方时,他们已经是强弩之末。然而,金国的追兵并未放松对他的追击。完颜娄室率领大军,终于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追上了这位曾经的辽国皇帝。

耶律延禧已无力抵抗,他的随从早已四散,自己也在饥饿和疲惫中失去了最后的力量。完颜娄室毫不费力地将他擒获。这个曾经统治过辽国的天子,终于在这片荒凉的边境上,被他的敌人抓住。

辽国的灭亡,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天祚帝耶律延禧的逃亡之路终结于此,金国的铁骑横扫了曾经强大的辽国,而大宋与金国的盟约也将因为这场战役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开封宫廷内,赵佶仍未意识到局势的变化。耶律延禧出山的消息尚未传到,赵佶反而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中。就在此时,金国的使者李孝和带着一封重磅消息入宫,拜见道君皇帝。

「陛下,大金大捷,擒获辽主耶律延禧,特来告捷。」

消息一出,满朝哗然。赵佶本该感到喜悦,毕竟辽主被擒,意味着辽国的覆灭。然而,下一刻,朝堂上的氛围却迅速变得沉重起来。

就在群臣齐声称贺时,尚书右丞宇文粹中出班,神色凝重。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警惕:「陛下,常言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金人擒获辽主,未必是件好事。臣近日得报,完颜宗翰已至云中,正在练兵选马,欲有南侵之意。此事不可不防。」

赵佶闻言,微微一愣。他的脸上闪过一丝不快,但依旧强压下内心的不安:「我大宋与金国有约,他们怎敢贸然来犯?」

正当群臣议论纷纷时,朝中传来最新的情报。金国在擒获耶律延禧之后,发现了一封宋廷密使送往夹山的诏书。这封诏书正是赵佶许诺辽主以皇弟之礼,并许以千间府邸的那封信件!消息一经披露,朝堂内一片死寂。

王黼脸色煞白,他意识到这一封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陛下,这封诏书……恐怕会成为金国的借口,指责我大宋背盟在先。」

蔡攸也不禁变色,急忙说道:「金国若是借此事大做文章,恐怕将我们视为背信弃义之人,原有的盟约岂不不保?陛下,事态已非同小可!」

赵佶的脸色霎时变得铁青,握紧龙椅扶手,声音低沉:「这……这是朕当初为招降辽主所用,怎知会被金人查获!如今事已至此,该如何应对?!」

蔡京上前一步,神色凝重:「陛下,事已至此,金国必然会以此为借口,声称我宋廷不守盟约,恐怕南侵之事将不可避免。眼下之计,唯有速速加强边防,尤其是云中、雁门一线,务必提防金人南下。」

朝堂之上群臣纷纷议论,但局势已经逐渐走向不可控的深渊。赵佶当初一时脑热的决定,如今成了金国大军南下的绝佳借口。而他从未想过,自己的反复无常和自以为是,竟将大宋推向了更深的危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