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风暴前夜
宣和七年九月下旬,宫廷内外波涛暗涌。赵佶本欲借方梦华启发,推行「摊丁入亩」的改革,以期缓解财政危机,并改善对农民的税收制度。此举若能成功,将意味着中下层百姓的负担大为减轻,也可能成为他治国的一大政绩。然而,这一改革却触动了朝中众多大臣的既得利益,特别是那些依靠赋税盘剥而积累权势的文官集团。
王黼首当其冲。他乃朝中权倾一时的相国,财权与地位极高,而「摊丁入亩」正是直接削弱他与一众同僚的利益。因此,当赵佶提出这一方案时,王黼态度强硬,召集党羽对其全力抵制。甚至在朝堂上,他不顾礼仪地拍案而起,激动地向赵佶喊道:「此策若行,乃断我等根本。陛下莫要被小人蒙蔽,以大宋江山为赌,兴如此乱政!」
赵佶虽素来性情柔和,崇尚艺术,不甚擅长政治斗争,但此刻面对王黼的指责,他依旧稳坐龙椅,淡淡地回应:「此策乃为天下生民,若行得通,可使国祚延续,百姓安居乐业,天下何患不定?卿等何故如此大动肝火?」
然而,王黼早已失去冷静,他当时便一语惊人道:「陛下若执意如此,莫非是要退位让贤?臣与诸公等皆已定议,拥立郓王赵楷为帝,或许能更稳国本!」
此话一出,朝堂哗然。文官们惊愕地看着王黼,谁也没想到他竟敢在如此公开的场合威胁皇帝。赵佶双目微眯,脸色微沉,目光冷冷地注视着王黼,但一时未作表态。
王黼此番言论彻底撕破了脸面,他与郓王赵楷的支持者再无退路,只能继续推动夺嫡的阴谋。而此时,另一派势力也迅速反应过来。耿南仲、黄潜善、李邦彦等人坚定不移地支持太子赵桓,认为赵佶若有传位之举,必须是由正统的太子继承大统,绝不容郓王插手。他们迅速集结力量,与王黼一派展开了激烈的权力博弈。
耿南仲在朝堂上当即反驳王黼:「郓王虽为陛下之子,但太子赵桓早已确立正统,岂容他人觊觎?朝纲自有规矩,岂能因一时异议而动摇根本?郓王党意图行此逆乱,实乃不臣之举,陛下当察明!」
黄潜善则冷静分析,进一步指出:「摊丁入亩确是改革之策,但其利弊需全盘考量,暂缓推行并不意味着否定陛下的英明决策。臣请陛下暂且放缓,待各方商议再定方向,免致朝堂纷争,正是保国之道。」
与此同时,赵楷的支持者,如宇文粹中、聶昌等人,则暗中推动赵楷联络更多朝臣,试图加快夺嫡的进程。两派在朝中你来我往,争论不休,而赵佶坐镇中央,未明示自己的立场,反而因为两派斗争的白热化,暂时稳住了他的帝位。
尽管面对文官们的激烈争论,赵佶深知,这不仅仅是关于摊丁入亩的改革,更是一次对他权威的挑战。他虽然软弱,但并非没有政治手腕。此时的赵佶决定暂且维持现状,不急于推行改革,但也不会立刻退缩。他希望通过文官们的内部争斗来削弱两派势力,从而继续掌控局面。
他暗中召见了信任的宦官与心腹,对他们低声说道:「让他们争,争得越激烈,朕的龙椅便越稳。」他决定暂时不处理王黼的出格言论,也不表态支持哪一方。
随着争斗的持续,朝廷内部的氛围愈发紧张,赵佶一方面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改革失控引发更大的危机。而此时,外部的金兵威胁依然存在,国内外的局势都逼迫着大宋朝廷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
赵佶刚刚从臣子们的争论声中脱身,还未平息心中的烦乱,就接到了来自河北的紧急军报。这份急报如同冷风刺骨,瞬间让整个朝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首先,燕山府知府蔡靖的汇报让朝廷震惊。数月来,为了确保郭药师率领的常胜军在河北驻扎,宋廷通过海河转运的粮草已尽数优先供应给这些来自辽国的降将,而河北和陕西的宋军因此士气低落,心生不满。这一系列的优待使得常胜军与本土宋军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导致军营内的宋军与郭药师的部下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蔡靖的报告中提到,他费尽心力才勉强压制住局势,但眼看局面一发不可收拾。更糟糕的是,郭药师本人已毫不掩饰地与金国的使者往来频繁,对宋廷的忠诚似乎岌岌可危。「此乃喂不熟的白眼狼,」蔡靖在奏折中愤然写道,「郭药师已然背离我朝,其忠诚不可再寄望,臣请陛下及早定夺。」
这段话犹如一盆冷水浇在赵佶头上。郭药师,作为宋朝投降辽国的精锐降将,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抵御金兵的中坚力量,宋廷对他寄予厚望,而今蔡靖的报告无疑是在告诉赵佶,郭药师不仅靠不住,甚至可能倒戈
金国。
与此同时,中山府转运使吕颐浩的上书也极为紧急。他的汇报提到,金兵至少十万人已经穿越居庸关,正集结于燕山脚下,阵势浩大,气势汹汹。吕颐浩语气沉重地强调:「河北危在旦夕,金兵来势汹汹,望陛下尽速调动兵力,备战不可松懈。」
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瞬间打破了赵佶心中的侥幸。朝廷上下原以为金国刚刚灭辽,尚需时间消化辽地,不会立刻对宋发动战争。如今,金兵已经逼近河北边境,意味着一场大规模的入侵正在酝酿。
赵佶立刻召见了当初主导与金国缔结「海上之盟」的赵良嗣和武德大夫马扩,质问他们为何局势会演变到如此地步。
赵良嗣神色凝重,言辞谨慎:「陛下,当年海上之盟确是双方达成的协议,金国承诺灭辽之后,定会给予我朝三年的缓冲期,绝不会马上南下。然而,臣等万万没料到金国的进展如此神速,居庸关至燕山仅数日,便见十万大军集结。此事的背后恐有深谋远虑。」
马扩也上前解释道:「陛下,金国国势虽强,但刚刚吞并辽地,内外皆需整顿,本不应如此快速动兵。我朝与金国的协议,至今仍有约束力。臣以为,此次金兵行动或许并非全面南下,而是展示力量,试探我朝的反应。」
赵佶冷眼看着二人,沉默不语。海上之盟确实给了大宋一丝喘息的时间,但眼下的局势已经逼得他不得不正视现实。金国的迅速集结和郭药师的动摇让他感到被背叛的愤怒和无助。
这一次,议题不再仅仅是如何应对金兵入侵,而是关于是否召集天下兵马勤王,以及是否启用武将还是文官带兵。这些关乎大宋未来安危的讨论,迅速在朝中激起了激烈的争执。
郭药师的叛变在朝堂上激起了轩然大波。就在岳飞刚刚完成河东匪患剿除、以战功回报朝廷的同时,朝廷对武人的不信任态度也显而易见——不仅未给予岳飞升迁,反而对其权力加以限制。而郭药师的反叛行为则更进一步强化了朝中的文官派系对于武人掌兵的深深疑虑。许多人认为,武将若是功高震主,必定会心生异志,类似郭药师的事件不会是最后一个。
赵佶心中的不安与日俱增,他不得不面对这两大问题:一方面,金兵的铁蹄正在逼近,河北急需重兵防守;另一方面,朝中的文官们对武将带兵存在普遍的怀疑与戒备。最终,他选择了一个妥协的方向:让文官带兵。
兵部侍郎李纲作为文臣中少数懂兵之人,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以懂兵的文官来指挥军队,既能维持朝廷对军权的控制,也能够确保军事上的一定专业性。他首先推荐了张所——此人是著名的悍将张宪的父亲,张宪曾斩杀多名宋江旧将,战功显赫,家风勇武。李纲认为,张所父子虽出身绿林,但对朝廷忠心耿耿,且极具带兵经验,是应对河北危机的合适人选。
「陛下,张所与其子张宪皆为勇悍之将,张宪昔日斩杀宋江旧部,立下奇功。调他们到大名府镇守,不仅能稳住河北局势,也能震慑草莽。」李纲说道。他的推荐得到了部分大臣的支持,尤其是在当前武将们纷纷被怀疑的背景下,张所父子被认为是忠诚可控的力量。
赵佶点了点头,觉得此举稳妥,于是下令调张家父子即刻前往大名府听命,协助守备河北。
接着,李纲又推荐了张叔夜。这位老将曾因镇压、招安宋江有功而名震一时,其谋略与忠诚都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李纲提出,张叔夜不仅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更懂得如何整合地方武装力量,若让其执掌整编京西北路禁军,定能确保军纪严明、战斗力强盛。
「张叔夜曾在宋江之乱中功不可没,其统御之才有目共睹,京西北路禁军若由他统领,必能迅速恢复战力。」李纲如此说道。赵佶虽然对武将心存戒备,但在此刻危急关头,张叔夜的威望与忠诚显然是不可或缺的。于是,张叔夜被任命为京西北路禁军总领,负责整编、训练这支关键的部队。
与此同时,李纲还提到了一位更为关键的将领——宗泽。宗泽曾在登州打败过方梦华的军事行动,展现了极强的军事才能。他不仅射杀了水鬼营的重要将领阮进,还成功生擒了阮通,立下赫赫战功。李纲提议将宗泽调任河北磁州,授予他更多的军政大权,以整编河北各路草莽势力,将这些不稳定因素化为抵御金兵的强大战力。
「宗泽智勇双全,方郡主在登州曾败于其手,他更擅长整合地方势力,河北的草莽群雄若能为我所用,定可补足我们兵力不足的短板。」李纲继续道。赵佶深知河北局势紧迫,宗泽在地方势力中的影响力和调度能力
正是当前所需。于是,赵佶果断下令,任命宗泽为磁州知府,授予其广泛的军政权力,负责统领河北各路草莽势力,以备金兵入侵。
李纲的提议得到了赵佶的批准,也为那些反对武将独揽军权的文官提供了一条自认为合理的道路。文官掌兵,既能减少对武将的不信任,也能更好地控制地方力量。然而,这一决策却未能完全消弭朝中的分歧。
耿南仲、李邦彦等主战派文官对李纲的方案表示支持,但也担忧此举是否过于缓和,金兵入侵已迫在眉睫,河北的防线能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重建尚未可知。而主和派如王黼、蔡京则继续主张与金国修好,避免全面战争,他们甚至认为当前的军力调动会激怒金国,使局势进一步恶化。
赵佶在这样的两难抉择中感到心力交瘁,但河北形势已不容再拖,他只得命文官们尽快实施李纲的方案,严阵以待。然而,朝中的疑虑仍然存在,文官带兵的安排能否真正抵御金兵的铁蹄,赵佶心中并无十足把握。
随着局势的恶化,朝中的反应各不相同。王黼、蔡京等主张稳固内部控制的官员依然不愿承认金国的威胁,反倒认为应当继续在内部维持权力斗争。他们极力淡化金兵南下的威胁,称这不过是金国的策略之一,大宋只需调集兵力,展示武力,即可使金兵退去。
然而,耿南仲、李邦彦等人则主张立刻调兵北上,严防死守。他们强烈建议赵佶召集河北、西北地区的所有军队,尽快组建防线,以应对金兵的入侵。尤其是郭药师的背叛,他们认为此人绝对不可信,应该立即解除其兵权。
而在这种争论中,赵佶也意识到,朝廷的文官系统对外部的威胁远远没有达到共识,而他所面临的困境越来越深重。
在朝臣们争论不休的情况下,赵佶不得不做出抉择。他决定暂时搁置「摊丁入亩」的改革,优先处理眼前的金兵危机。他下令即刻调集河北的守军和各地的粮草,全面戒备。同时,赵佶也秘密命人加强对郭药师的监视,随时准备应对其可能的叛变。
他对朝臣们说道:「若金兵南下,朕必定与诸君共抗大敌,然朝堂内讧不可再延,今日之争,到此为止!」他的声音沉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然而,赵佶心中依然明白,无论如何准备,金国的威胁已如一把利刃悬在大宋头顶,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则像是另一把利刃,正在慢慢切割着大宋的根基。
朝廷的命令传达至河北,张所、张叔夜、宗泽等人纷纷开始调集兵力,着手整编。与此同时,河北的草莽势力也在密切关注朝廷的动向。曾经活跃于河北大地的绿林英雄们,面对金兵即将入侵的威胁,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立场。
不远的燕山脚下,金兵的集结声依然不绝于耳。大战一触即发,河北,乃至整个大宋的未来,正悬于这场风雨飘摇的危机之中。随着秋意渐浓,风暴的前奏已经响起,而即将到来的,不仅是金兵的铁蹄,还有宋朝权力斗争的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