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344章 上皇南巡

宣和七年腊月中旬,开封城中风声鹤唳,宫中灯火通明,夜未曾眠。自黄河防线易手的消息传来,金军铁骑迫近,城中上下无不为即将到来的灾难感到惶恐。皇帝赵桓虽新近登基,却已深感形势危急,四面调兵增援京师,然而内心却充满无力感。面对这个风雨飘摇的局面,他心中唯一的希望是他的父皇赵佶,能否在此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领导力。

然而,赵佶的选择却出人意料。他没有选择坚守城池,带领百官共渡难关,反而悄悄地策划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出逃。黄河防线一崩,赵佶似乎瞬间失去了最后一丝镇定,决定抛弃京城和百姓,带着他的皇亲国戚们一路南逃。

这一决定遭到了禁军将领和众臣的强烈反对。大将韩世忠拦在御道中央,试图劝谏:「太上皇,此时正是激励众将士,安定民心之际,您若出走,必令京城军民士气尽失!」

然而,赵佶此时早已心意已决。他摇头叹息道:「国难当头,朕不愿再加重天下百姓之苦,留朕一命,或许日后还有东山再起之机。」言毕,他不顾众臣的劝阻,匆匆坐上肩舆,开始了他的逃亡之旅。

赵佶一行人在腊月的严寒中狼狈南下,从宫中出来时,他还勉强保持着天子的威仪。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和皇亲国戚们的处境变得愈发艰难。由于局势紧急,他们无法走寻常路线,只能抄小路逃亡,期间不断更换交通工具,从肩舆到货船,甚至连骡子都成了他们的座驾。

每日赶路,风餐露宿,皇亲国戚们早已不堪颠簸。一些娇生惯养的皇子公主,因承受不住逃亡之苦,纷纷病倒。赵佶见此情形,只得无奈地将这些身体虚弱的亲人们安置在沿途的州县。他心里清楚,自己此刻只能管好自己,至于亲属的生死,已然无暇顾及。

十二天的逃亡宛如一场漫长的噩梦。终于,他们抵达了江南的润州镇江府。润州虽相对安全,但赵佶此时已是精疲力竭,整个人看上去比之前老了十岁。他身旁的随行人员也所剩无几,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侍从和几名受苦未深的皇亲。

开封城内,新的风暴也在酝酿。黄河防线的崩溃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失利,更是朝堂上的动荡。御史聂昌趁机弹劾王黼,称其谋划废立,支持郓王赵楷阴谋篡位,正是导致太上皇仓皇出逃的幕后黑手。

赵佶早已对王黼和童贯心生不满。自从与方梦华相见,揭穿「海上之盟」的真相之后,赵佶明白自己长期被这两个权臣蒙蔽欺骗。黄河防线的溃败,正好成了他清算王黼、童贯的绝佳机会。他授意赵桓下诏,将此次国难归罪于这两位宠臣。

赵桓犹豫再三,最终下令以「误国贼臣」之名,赐王黼、童贯御酒自尽。王黼在被赐死时,依旧不甘心,试图辩解:「微臣乃为社稷鞠躬尽瘁,太上皇却弃我等不顾,今日此事,岂不冤枉!」然而,赵桓冷然道:「社稷之祸,皆因你辈误国!」最终,王黼与童贯同日伏诛,成了太上皇逃亡的替罪羊。

与此同时,太监梁方平的不战而逃同样遭到了猛烈抨击。黄河防线本是京师的第一道屏障,梁方平的临阵脱逃,直接导致了金军的顺利渡河。此事被镇守开封的李纲得知后,激怒异常。他亲自上疏,请求赵桓严惩梁方平,以儆效尤。

赵桓深知,若要安抚守城将士,此时必须杀一儆百。他最终下令将梁方平押至京城的广场,准备在众将士面前公开处决。

斩首之日,开封城内万人空巷,众多百姓与军士聚集在广场周围。梁方平身着囚服,被绑缚押至刑场。他满脸苍白,显然还无法接受自己从高高在上的宫廷内侍,沦为阶下囚的命运。

李纲面向聚集的将士,沉声道:「今日之祸,乃因奸佞不战而逃,致我京师岌岌可危!为安天下,将斩梁方平于此,愿众将士引以为戒,誓死保卫国土!」

随着李纲的命令,刽子手手起刀落,梁方平的头颅滚落尘土。围观的将士一阵骚动,然更多的,是一股从心底升起的愤怒与决心。

斩杀梁方平之后,李纲走至尸体前,冷冷地说道:「今日杀你,乃为社稷复仇。他日,若有一人再敢临阵脱逃,必以同罪论处!」

腊月的开封,寒风凛冽,雪花纷飞。高俅身披厚重的狐裘斗篷,神情严峻地站在御林军营前。自从黄河防线失守,京城内局势愈发混乱,他深知身为殿前都点检,在这风云变幻的时刻,稍有不慎就可能与王黼、童贯一样命丧黄泉。

「王黼和童贯倒了,现在朝中风向全变了。」高俅在心中暗想,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投向南方。他从小便是赵佶的玩伴,深知这位天子的心性

——虽然表面上禅位于赵桓,但实际上,赵佶从未放下对权力的控制,尤其是对他钟爱的鄆王赵楷,更是心心念念。

「若不紧跟太上皇,迟早也要被牵连。」高俅深知此刻唯一的出路便是南下追随赵佶。于是,他迅速调集了一支精锐的御林军,以「保驾」为名,悄然离开了开封。

出京之前,御史台还传来弹劾他的风声,说他纵容不法,尤其是对宫中种种奢靡之风难辞其咎。但高俅心知,这不过是新朝小人趁乱想要扳倒他的一场伎俩,真正的生死决断,早已不在这些朝堂内争,而是在南下的道路上。

与此同时,赵佶的队伍在润州镇江府暂时停歇。尽管表面上是以「巡行东南」之名,但事实上这已然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逃亡。赵佶此刻依旧穿着道袍,拄着拐杖,装作因「中风」而步履蹒跚的模样。然而在他心中,却早已做好了彻底抛弃开封、另立南朝的打算。

三皇子赵楷紧紧跟随在赵佶身边,这位一直被赵佶钟爱的儿子,在此时显得格外镇定。赵佶早在多年前便想立赵楷为储君,无奈朝臣多有反对,最终只能禅位于赵桓。但如今,京师危在旦夕,赵佶心中已有打算,赵桓不过是他手中的一枚棋子,待局势更为紧迫时,赵桓将成为弃子,而赵楷将是新朝的希望。

「桓儿留守开封,只是暂时的。」赵佶暗自盘算,「待金虏攻破开封,朕立刻在江南背靠方郡主另立新朝,楷儿就是正统的继承人。」

赵楷依旧一言不发地跟随在赵佶左右,似乎对于即将到来的动乱毫无畏惧。他已经听到了不少风声,知道父皇心中的打算。虽然表面上没有直接表态,但他心中早已做好准备,默默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到来。

此刻,开封城中的气氛沉重如山,战火即将燃至城墙脚下,而在太上皇南逃的背后,宋朝的命运已是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