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474章 年终述职

永乐七年腊月廿四清晨的台北城,薄雾笼罩在平原之上,城中议事堂却已是热闹非凡。年会的前一天,来自各地的明教代表纷纷抵达,有舟山军各路大将,也有江南明教三路山寨的领袖,明海商会驻各地的都督甚至连远在海外和内陆的盟友也派来了使节,浩浩荡荡的队伍仿佛将整个明教的版图在此汇聚。

与北方的惨烈景象相比,这片新生的土地上洋溢着难得的平安。街巷中铺着石板,虽简陋却整洁干净。路旁点点灯火照亮了来往行人的笑脸,城中稻草垒成的屋顶下传来家家户户准备年节的声音,仿佛这片土地并非来自战火纷飞的时代,而是一个久安盛世的祥和之地。

方梦华站在新修建的议事堂前,台北四通八达的街道在她脚下延伸开去。这座城市大半居民是从河北、河东逃难至此的难民,有些人还带着尚未平复的悲痛与忧愁,但更多的人已在这片土地上重新燃起希望。他们正在为这个新家园的安宁与发展忙碌,逐渐从被金兵摧残的记忆中走出。

「梦华姐!」一声轻唤打断了方梦华的思绪。她回头,是梁红玉。后者一身红衣,笑容中带着些许欣慰,「议事堂里各地来的代表都已经到齐了。我们是否可以开始了?」

方梦华点了点头,领着梁红玉走进大厅。

议事堂的大厅中已经坐满了人。舟山军的将领、江浙各路山寨的头领,以及河东、河北加入明教的义士们齐聚一堂。堂中还悬挂着用绢布制成的地图,清楚地标示出明教当前的势力范围:浙东的舟山岛为核心,东海群岛为外延,向南扩展至福建台澎,向北囊括了鲸海(日本海)和北冥海(鄂霍次克海)。而与之对比的,是大宋正逐步沦陷的大片土地,以及金兵如洪水般席卷中原的势头。

「今年虽有不少波折,但各位辛苦了。」方梦华在众人面前坐下,语气柔和却不失威严,「今天的年会,是为了总结过去,也是为了展望未来。我们的敌人并未减少,金兵肆虐北方,南方的宋廷苟延残喘,乱世的苦难才刚刚开始。但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希望的种子。台北的繁荣,便是最好的证明。」

话音落下,堂内响起一阵掌声。

吕师囊率先开口:「教主,台北这一年收容了河东河北的近七十万难民。虽然土地勉强足够开垦,但粮食还是略显不足,能否再从舟山那边调拨些补给?」

方梦华点点头,笑道:「吕护法放心,这件事本座已经安排妥当。舟山的新粮在冬至前已启程,预计年关前可抵达基隆港。明年,我们还要将这片平原上的所有荒地都开垦起来。我们不仅要养活难民,更要让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

接着,她转向张孝纯:「张市长,台南的文教事务进展如何?」

张孝纯躬身答道:「郡主,承您的指示,乡校已初具规模,聘请的先生们也正在施教。目前虽尚不成体系,但已有不少难民子弟学会了识字与简单的算术。若能在明年继续扩充校舍,我相信能培育出一批初具才干的子弟。」

方梦华满意地点了点头:「教育是根本,不能松懈。未来战乱未平,治下必须有足够的百姓理解我们的理念,才能维持真正的安稳。」

大厅之中,方梦华的目光扫过在座的众人,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从达蓬山起兵至今不过短短五年,明教的势力已经跨越江海,遍布南北。然而,盛世未至,危机却未远。

俞道安率领的第一师是舟山军的王牌部队,此刻他正与海军第一旅的李海交谈,两人时不时指着桌上的地图,比划着舟山群岛与东海沿岸的战略布置。司徒芳的第四师代表台澎驻军,正与新任台南市市长张孝纯探讨如何以鹿耳门为枢纽,将台南平原逐步纳入舟山军的粮食供给体系。

「南路军的吕护法也来了,真是难得啊。」第二师师长邓荣轻声对身边的李天祐说道。

「难得?」李天祐笑了笑,低声回道:「这可不稀奇,吕师囊要是真不来,恐怕教主会亲自问罪了。福建虽是他的地盘,但毕竟是明教的旗帜在上。」

这话虽然轻,却隐约点出了明教内部逐渐形成的微妙权力关系。舟山军的直辖势力和各地山寨之间虽同属明教,却因隶属关系不同而渐生隔阂。方梦华对此心知肚明,但她知道,这些人尚且能来台北齐聚一堂,说明明教内部的凝聚力仍未瓦解。

北海道的札幌市市长马友在入座前便被众人围住,不少人向他打听那片雪原上的开发情况;而库页岛丰原市的代表甚至带来了一件以海獭皮制成的冬装,作为年会的礼物呈给方梦华。远在东海上的济州岛、西归浦市的代

表带来了今年新收获的甘薯和独特的土布,展示着岛上逐步发展的农工产业。

「那霸的朱市长呢?」方梦华环顾四周,笑着问道。

「禀教主,朱市长还在船上,刚从琉球王孙玉太那儿回程,带了一批盐和琉球玉,怕是要晚些到了。」随从答道。

「好。」方梦华点头,「让他不必着急,年会还长着呢。」

高丽江华租界的沈千山,以及倭国对马租界的朱天权同样到场,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当地的经济和外交报告,也带来了南北贸易的进一步联系。这些岛屿和海外据点,正是舟山军掌控海权的明证。

人群中,少天王杨太来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湖南摩尼教势力虽然与舟山军的直接联系不多,却在对抗金兵和地方豪强方面与明教遥相呼应。他带来了一封钟相的亲笔信,其中写道:「北方既丧,南方未定。愿明教圣姑登高望远,共护此间苍生。」

方梦华读罢信件,沉吟片刻,将信件置于桌旁。她缓缓说道:「钟天王深明大义,南北互通,共抗乱世,正是明教该有之义。我与诸位同仁,定当不负此心。」

杨太来随即抱拳躬身:「大姐之言,吾必传回岳阳。海陆联手,共建太平!」

议事堂内逐渐归于安静,方梦华起身,环视四周。

「诸位,今日明教的版图虽已跨越南北,但正如钟天王所言,乱世未定,我们的任务远未完成。金兵肆虐中原,赵宋无力自保,南方虽暂得安宁,但隐患犹在。唯有明教,能肩负起拯救百姓的重任。」

她语气平稳,却掷地有声:「此次年会,除了总结过去,我还想明确接下来的方向——以舟山军为中心,整合江南、海岛与海外的资源,扶助各地难民,重建家园。这不仅是为百姓,更是为明教的长远之计。南方安定,北上有望;若南方混乱,则腹背受敌。」

人群中传来一片应和之声。石生、吕师囊、陆行儿等人纷纷起身表态,表示全力支持教主的决策。

寒暄结束后,一场盛大的宴席在台北城中展开。街头巷尾皆有庆祝活动,市民们穿梭在装饰一新的集市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而议事堂内,各地代表继续围绕地图展开讨论。

「教主,这辣椒味的羹汤实在特别。」张孝纯一边品尝新菜,一边笑道,「若能推广到南方,定会大受欢迎。」

「这正是我们明年的任务之一。」方梦华笑道,「不仅是粮食和调味品,还有舟山的火器、盐业、布匹,都要逐步推进。我们不仅要联手,还要共富。」

此刻,台北城内的灯火映照出一片新生的希望,而远方的风暴却并未停止。但无论未来如何,这场年会已然成为明教迈向更加紧密团结的一步,为乱世之中带来了一抹亮色。

在堂内气氛热烈的讨论与规划中,台北城外的难民村也灯火通明。一些年轻人围坐在篝火旁,听着老人讲述家乡的故事:有太行山的陡峭峭壁,也有河北平原的丰饶稻田。孩子们捧着用南瓜壳制成的小灯笼,在田间嬉戏,偶尔能听见他们模仿舟山军士兵列队行军的声音。

而此刻,千里之外的开封城却陷入另一种光景。赵桓在金兵的步步紧逼下已经濒临崩溃,他以无底线的屈膝与讨好,试图保全自己的性命与王朝的一隅。而城中的百姓却饥寒交迫,街巷间不时传来哭喊与哀嚎。

「同样是百姓,他们在台北有家园、有未来,在开封却只能等死。」张孝纯目送远方的灯火,感慨万千:「舟山军与明教能让台北的百姓过上这样的生活,难怪义士们愿意不远万里投奔而来。」

台北冬日的晨光透过大厅的雕花窗棂洒落在地,空气中弥漫着刚煮好的清茶香气。方梦华坐在主位,听着舟山军将领们逐一汇报,心中盘算着各地的战局与部署。然而,当一名陌生又熟悉的身影走进大厅时,她不禁微微一愣。

「刘錡?」她眯起眼睛,语气带着一丝不确定的惊讶,「你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刘錡身着舟山军浅蓝色的常服,看上去与其他将领别无二致,但他眼中的复杂情绪却掩饰不住。他上前一步,拱手作揖,神色恭敬却带着些许无奈:「教主,属下此次随舟山驻军一起前来述职。」

方梦华微微挑眉,视线从他的脸庞转移到堂下的俞道安和邓荣,语气中透着审视:「是谁让他来的?」

俞道安略显尴尬地咳了一声,答道:「教主,刘团长自去年秋后便在舟山协助我军训练新兵,表现优异,属下认为他确有一展所长的能力,便将其编入第一师接替了原徐公祖徐团长的位置。」

方梦华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年前的开封樊楼之夜,那场与赵佶谈判后的匆忙撤离。她对当时顺手迷晕掳走赵佶侍卫刘錡的情景记忆犹新,却没料到此人后来一直留在舟山,甚至融入了舟山军的体系。

「刘团长,」方梦华的语气转为轻松,带着几分打趣,「这一年多,你在舟山过得如何?可还怨本座将你带离大宋?」

刘錡沉默片刻,随即低头答道:「教主,若说当初不怨是假,毕竟属下原是大宋皇帝的侍卫,忠义于君乃是天职。然而……舟山一年的所见所闻,属下不得不承认,这里远比开封之地更像是圣贤书中所描绘的‘治世’。」

方梦华闻言并未开口,反而端起茶盏浅浅抿了一口,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属下曾以为,太上皇陛下会为我赎身,将我带回宋朝。然而他到了上海滩和杭州呆了几个月,却根本忘了我这等小卒。后来,我听闻他禅位给当今官家,又听闻官家无底线的屈膝议和,弃北地如草芥,甚至连迎合金人羞辱赵宋皇室的无礼条件也一一屈服,属下心中愤恨不已……」

刘錡语气中透着痛楚与不甘:「而今,父亲镇守的颖昌府被金兵攻陷,多半凶多吉少。我想为父亲报仇,可宋朝自身难保,已然不是我忠义所在。舟山虽小,却能在乱世中安民、抗敌,教主率领的舟山军,或许才是真正能与金贼一争的力量。」

方梦华听罢,目光深沉地看着他,良久才开口道:「令尊的事,本座很遗憾……但本座要知道,刘将军此刻的选择是因愤恨而来,还是因信念而归?」

刘錡闻言抬起头,眼中透着坚定:「愤恨让我离开宋朝,信念让我留在舟山。教主仁义待人,能容我报仇雪恨,又能拯救百姓于乱世,刘錡愿以此身效命舟山军,不复他念!」

方梦华听罢,微微点头,笑道:「好,既然如此,那从今日起,你便是我舟山军的将领之一。既然已经随第一师而来,就随俞道安师长一起完成述职,然后留在北方筹备抗金事宜。」

刘錡一拱手,郑重应道:「属下遵命!」

述职会议结束后,方梦华召俞道安和刘錡单独留在议事厅。她看着地图上标注的北方战局,沉声说道:「刘将军,你既愿意留在舟山军,本座便直言不讳了。颖昌失陷,乃金兵大举南下的前奏。开封困局,北方必乱,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反击的准备。」

刘錡听罢,心中一震:「教主的意思是……」

「颖昌府虽已失,但北方尚有可守之地。你熟悉中原地形,又曾效忠宋朝,对金兵动向和宋军弱点都了如指掌。」方梦华语气坚决,「本座需要你率舟山军一部北上,与我一道阻击金兵,重建北方抗金的屏障。」

刘錡心潮澎湃,立刻跪下叩首:「属下不负教主所托,誓死抗金,为父报仇,为百姓开太平!」

「好。」方梦华扶他起身,目光笃定,「舟山军接纳你的忠义,不是对赵宋,而是对这片土地和百姓。」

夜幕降临,台北城的灯火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方梦华站在高处,眺望远方。她知道,乱世已至,但舟山的旗帜会随着一个个归附者的加入而愈发明亮,为那些渴望安宁的人带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