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503章 第五〇一章:上河全图

永乐八年五月初一,觉华岛的一间石室中,窗外阳光透过裂隙洒进来,映照在桌上摊开的书画卷轴上,墨色微微泛光。方梦华静静地坐在案前,一卷卷翻阅着从金兵辎重中截获的书画。

当她小心地展开一幅泛黄的绢帛时,墨迹流畅而不失飘逸,字里行间蕴含着无尽风骨。那是王羲之的《远宦帖》。

她轻轻读出上面的文字,心中泛起复杂的情感。这是千年前东晋名士的手迹,而如今却命运多舛,随着战火辗转至此。

接着是一幅《快雪时晴帖》。她记得这幅作品原本是《三希帖》之一,但在后世已然流落海外。如今,它完好无损地呈现在她面前,墨迹如新,足见赵佶对其的珍爱。

「这一笔一划,比后世的临摹本真是天壤之别啊……」她喃喃自语,指尖抚过卷轴,仿佛能触及到那个久远的时代。

她的目光被另一幅画吸引住了——那是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画中女子衣袂飘然,动作婉转,宛若一首无声的乐章。她细细打量这幅被誉为“画中圣经”的杰作,心中感慨万千。

「这幅画后世也只有残卷,而这里竟然保存得如此完整……顾恺之若能知道自己的作品千年后竟落在我手里,不知会作何感想。」

她又展开一幅《虢国夫人游春图》,画中盛唐贵妇骑马出游,神态端庄而雍容华贵。她闭上眼,仿佛能听到蹄声轻响、珠钗叮当,那是一段唐朝的盛世回响。

翻阅间,她注意到有不少画作的落款是赵佶自己的收藏印鉴。作为艺术家皇帝,赵佶的眼光确实卓绝,几乎每一件作品都堪称旷世瑰宝。

然而,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名作之外,还有许多她从未见过的画卷。这些作品极可能是在靖康之变后失传,令后世无缘得见。

她打开一幅题为《临江秋色图》的画卷,画中山水空灵,意境幽远。虽然落款模糊,似乎是五代时期画家作品,但画面上的笔触、构图都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水平。她抬起头,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个念头——这或许是历史上从未记载、却惊艳时光的无名杰作。

看着这满桌的稀世珍品,方梦华不禁感慨万分。这些书画的价值,即使只是随便一幅,若能带回21世纪,足以轰动整个艺术界。她想起了那个被林雪峰阴谋陷害指使袁美华夺走的前世自己——方家那二十亿巨额财富被无耻手段侵吞,连带着自己生命的葬送。

「二十亿?」她冷笑了一声,「要是带着这些回去,别说二十亿,翻十倍也不过分。」

她伸手拂过《快雪时晴帖》的边角,指尖有些颤抖。这不仅仅是财富,更是千年文化的积淀,是跨越时空的珍宝。她深知,这些书画如今虽在自己手中,但时局动荡,稍有不慎便可能灰飞烟灭。

石室内的光线在午后最为充足,温暖的阳光洒在最后一副压箱底画卷上。它比其他卷轴都要宽大,且保存得尤为完好。方梦华站在桌旁,呼吸微微急促,双手压住画轴的一端,缓缓展开。

随着画卷的展开,一幅精致无比的画面徐徐展现。她的瞳孔骤然放大,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嘶……是《清明上河图》!」她喃喃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激动。

但片刻后,她又发现了不同寻常之处——这幅画明显比后世所见的《清明上河图》更加庞大,内容更为完整!她目光从右侧的汴河部分移到左侧的画卷,眼神渐渐凝聚。

画中描绘的是东华门内皇宫的景象,恢宏壮丽的宫殿、流光溢彩的金銮殿,直至汴梁西城的金明池。池上波光粼粼,龙舟竞渡,百舟争流,龙旗飘扬。画中赵佶与文武大臣在观舟台上开怀畅饮,周围民众也沉浸在节庆的氛围中。

「这……金明池的部分,不就是后世那幅《西湖争标图》?」她微微皱眉,指尖轻轻滑过画卷上的金明池区域。她突然意识到,原来那幅传世名作竟是从这幅完整画卷中裁下的一部分。

她继续细看画卷,发现皇宫部分印着赵佶的小印章,两条细小的双龙纹隐隐透出皇家威严。而在西城部分,则有蔡京亲笔题写的一首五言诗,墨迹遒劲、气势非凡。这些细节几乎可以解释后世为什么只有右半部分流传下来——赵佶的双龙小印与蔡京的题词无疑让画卷本身更加贵重,在后面多次动荡的乱世中,它们被分割售卖、流散失传已是常态。

「难怪……难怪后世的画卷只有右半部分,金明池和皇宫西城这一段早已消失不见。」方梦华低声叹息,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感。

这幅完整的《清明上河图》,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北宋繁华的见证。画中的街巷、舟楫、宫殿、城门,甚至普通百姓的衣着、器物,皆栩栩如生,活脱脱再现了汴京城盛世的每一处角落。

然而,她深知,此刻手中的这份完整图卷,或许是它最后的完整模样。从靖康之变开始,汴京不再是汴京,繁华如梦,盛世成空。这幅画不仅见证了宋室的盛极而衰,也记录了亡国前最后的荣光。

她的目光再次落在画卷上,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一个大胆的念头——如果能将这幅画带回21世纪,这将是无价之宝,堪称国宝中的国宝。

这不仅是艺术价值的体现,更是历史的挽救。后世无论多么精致的《清明上河图》版本,都只记录了东华门外的部分繁华,而这一幅完整画卷,却描绘了整个汴京的全貌,包括那些后世已不存的宫殿和金明池龙舟竞渡的胜景。

「如果我能把它带回去……那价值根本无法用金钱衡量。这不仅是宋朝的顶级瑰宝,更是全人类文化的至高遗产。」

她突然笑了一下,轻声自嘲:「连这种事我都能想着带回21世纪,真是痴人说梦。不过……如果它留在这里,我也不能让它再度流落、残损。」

微风穿过窗缝,吹动了画卷的一角。她轻轻抚平卷面,将目光落在西城空地部分的蔡京题诗上。

「丰、亨、豫、大……」她喃喃念出这四个字。虽然只是一首五言藏头诗,但无论是笔法还是意境,都透着自鸣得意的气息。

这四个字看似吉祥,实则隐藏着宋朝君臣的迷醉与自满。这是一种表面的兴盛,背后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虚妄。「丰」者,表物质富足,却不见分配均衡;「亨」者,代表通达顺畅,却是对民生困苦的无视;「豫」者,安乐无忧,却是对危机的麻木;至于「大」,更是以虚伪的气派掩盖内里的衰败。

她的目光顺着画卷慢慢移动,西城外的金明池一片热闹景象,画中皇帝赵佶与群臣饮宴,水上龙舟竞渡,岸边百姓人头攒动,仿佛一幅天堂般的盛世图景。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掩盖住她眼底的冷意。

「这幅画的完成时间,大概是五年前吧?」方梦华指尖轻轻敲着画卷,低声说道,「那个时候,宋江已经被招安,方腊也刚被平定,我来到宋朝勉强留住了方腊起义军火种。开封城内醉生梦死,城外民不聊生……哪怕这些动荡的影子只要一抬头就能看见,但赵佶却画着龙舟宴游,自欺欺人地把这称作盛世。」

她声音中带着冷冷的嘲讽。

那年北宋在表面上确实达到了一个极致的繁华:开封城内,商贾云集,货物充盈;汴河上,千帆竞发,灯火通明。然而,这一切都是将无数资源榨干集中在一地的结果。地方上的百姓饿殍遍地,稍有不满便被「刁民龆龀不留」,甚至连抵抗金兵的军队都无法得足够的粮饷。而在赵佶与蔡京的眼中,这些不过是锦绣盛景中的微不足道的瑕疵。

「可笑的是,」方梦华冷笑一声,「他们那种自信,居然敢把皇城和金明池也画进来,还留下了蔡京的墨宝……靖康之后,这幅画也成了他们自取其辱的罪证。」

她想起自己在现代时看到的历史资料中,南宋士人对赵佶和蔡京的痛骂。画中金明池的龙舟盛景和繁华市井成为对比北宋灭亡的强烈讽刺,而「丰亨豫大」也成了讽刺好大喜功的代名词。

然而,她深吸了一口气,目光变得更加坚毅。这一切对她而言,不仅是嘲弄,也是鞭策。

她的思绪回到明州、舟山,甚至是远在北海道的百姓。

过去几年中,她在明州推行了以人为本的农业改革,利用海运贸易积累财富,为百姓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她鼓励工匠研发新技术,建造稳定的水利设施,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比起北宋的汴梁,她的治下或许还缺少皇城般的壮丽景观,但百姓的生活已经远胜于此。

「繁荣不该是虚幻的幻影,而应该是实实在在让百姓过得更好。」她低声说道,眼中透出一丝决绝,「开封的繁华不过是个笑话,而我的明州,会用行动告诉这个世界,什么才是真正的盛世。」

她重新卷起画卷,将它轻轻放入木箱中。这幅画对她来说,既是对过去盛极而衰的警示,也是对未来的激励。

阳光透过窗隙洒在画卷上,那一抹光辉仿佛跨越了千年,见证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护使命。

陈妙贞走了进来,见方梦华低头沉思,轻声问道:「梦华妹妹,这些字画要怎么安排?」

方梦华抬起头,看了看眼前的画卷,眸中闪过一抹复杂的光芒:「这些不是普通的财物,它们承载着文明的记忆。若是就这样散落四方,或毁于战火,那便是大宋,甚至整个中华的损失。」

陈妙贞点点头,却又疑惑地问:「可是,它们对我们的战事并无直接用处,留在这里未免浪费。要不,将它们当作礼物,送给一些盟友或者地方豪强,以换取支持?」

方梦华沉吟片刻,摇了摇头:「不行。这些东西太过珍贵,不能轻易流失。我们得为它们找个安全的归宿。」

她顿了顿,缓缓说道:「或许,在江南局势稳定后,我们可以在金陵建一座专门的博物馆,将这些瑰宝一一珍藏起来。等到将来太平之日,再将它们公之于众,让世人知晓这些文化瑰宝的存在。」

陈妙贞深深看了她一眼,点头道:「妹妹果然心系天下,不愧是教主。」

方梦华沉思片刻,道:「尤其这幅清明上河图太珍贵,不能任其毁于战火。妳吩咐下去,用最好的材质制成画匣封存,找可靠的人看管……等到我们的治下真正稳固了,本座会将它重新展出,让后人看到北宋的辉煌和教训。」

陈妙贞点头应诺,又小声问:「妹妹,妳说我们的明州,会不会也有一天像汴梁这样?」

方梦华看着窗外明亮的阳光,语气坚定:「不会的。我们脚下的路,是为了让百姓走得更远,而不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虚荣。如果有一天明州也沦为这样一座虚伪的盛世,那本座会亲手把它推翻。」

阳光照耀在她的脸上,映衬出一抹毫不妥协的光芒。这是一个注定要创造真正繁荣的时代的开始,而汴梁废墟那的丰亨豫大剪影,不过是她前进路上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