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9章 这般周全的思虑,令人叹服

蜡烛刚灭。

几人屏住呼吸。

忽然,窸窸窣窣的声音响起。

就在他们下方经过。

刘尧往下一看,就着微光,见到幢幢模糊人影。

那些人步伐稳健,动作利落。

行动之间,有洌洌寒光,自他们握着的东西上折射。

是兵器。

是会武艺的打手。

如此训练有素,决计不是匪徒。

况且匪徒在驻军的手段之下,已经被清剿得差不多。

此时出现这样一批人马,必定有什么问题。

就在三人悄无声息地观察片刻后,忽然听到车马的声音。

车轮碾过潮湿的地面,发出沉重的闷响。

便是马匹行走的声音,也格外清晰。

很显然,马车负重,载满物什。

“走快点!”

一名持刀的领头人催促队伍,听口音像是江北人士。

不多时,数十辆载满东西的马车,从他们下方的路上经过。

一辆又一辆。

“谁!”

就在这时,那名头领倏然掷出手中的武器。

低喝声同时响起。

阿六已经摆好防御架势,武器却不是奔着这边而来。

阿六握住剑柄的手,轻轻松开。

而头领的武器,也被什么震开,发出清越的呜鸣。

马儿受惊,车队霎时被迫停下。

林间有人马窜出来,双方很快就缠斗在一起。

阿六护着刘尧与孟子昂悄悄后退。

准备避开争斗,趁各方注意力可能会被此事吸引的机会迅速赶路。

然而他们尚未离开多远距离,战斗声明显发生了改变。

原本是双方厮杀。

可这时,却像是有更强悍的一方人马加入战斗。

原本厮杀的两方,霎时被碾压。

阿六停下脚步。

刘尧拉了拉阿六的袖子,询问目前的情况。

阿六压低声音:“我们的人来了,还请殿下稍候片刻。”

刘尧不再多言。

不到一刻钟时间,前方便没了战斗声。

只有受惊的马儿嘶鸣,以及扬蹄落地所发出的笃笃声响。

紧接着,有一道黑影落在阿六的面前。

随之而来的,是一抹火折子的亮光。

“是你?!”

刘尧惊呼一声。

原来,来人正是零。

刘尧只知道那是大将军的朋友。

但见识过阿六的身手后,他多少看得出一些端倪,知晓此人和阿六同属一派。

他心底虽然明镜似的,却没有因此忌惮白明微竟麾下竟有如此人物。

“九殿下。”

零拱手。

刘尧道:“先生为何在此?”

零直言不讳:“在下受镇北大将军所托,于江北各地清剿北燕的细作以及拔除对手的暗桩。”

“今日在下一直跟随细作的线索,蛰伏了这么些时日,才找到出手的机会。”

刘尧问:“发生了何事?”

零向刘尧讲解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最近驻军被白大人调动频繁,为了配合驻军的调动,驻军的粮草也有所动作。”

“目前白大人的调令来到了广安县及附近的几个县,在驻军调动前,负责粮草的军曹这边便要先有应对。”

“细作趁此机会,暗箱操作,与相关的朝廷官员相互勾结,暗中对粮草动手。”

听到此处,刘尧便清楚了其中关窍。

在先生之前,有两伙人。

一批运送粮草,一批像是要抢夺粮草。

如此可以推断,那些与敌人勾结的相关官员把粮草转移出来,然后再命自己人扮作某方势力抢夺粮草,比如说流民匪寇。

这样一来,粮草不仅顺理成章悄悄装进他们的私囊之中,还能嫁祸给匪寇和流民。

最后指不定还连累负责清剿匪寇以及镇/压流民的白大人。

真是简单却又阴毒的计谋。

不过,更阴毒的不仅这些。

思及此,他向零确认:“驻军粮草出事的几处地方,是否都在庆都堰附近?”

零颔首:“正是。”

刘尧眯起眼睛:“看来,他们是想通过对粮草动手,从而阻止清淤。”

零回应:“正如殿下所言,如今因为贪官污吏的原因,社仓推行受到阻滞,然而因为大将军及时应对,贪官污吏在‘侠士’的震慑下有所收敛。”

“受到震慑的地区,社仓也因此得以继续运行,各地动荡的局势,也因社仓运行而逐渐平息。”

“倘若这般保持下去,那么各地必能很好地配合清淤。然而对手如何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自然要做出应对。”

“如今殿下等人距离庆都堰越来越近,他们再对已经设防的社仓动手,不足以达到效果,是以他们把手伸向驻军粮草。”

刘尧神色凝重:“一旦驻军粮草因枯竭供应不上,那么各地的粮食必须先紧着驻军使用。”

“到时候不论是社仓,平仓还是义仓,都得出粮给驻军,倘若出不上,那么就要从民间紧急征集。”

“届时面临的情况便是,原本应当得到救济的灾民没了饭吃;在此次灾难中幸存的人还要被征粮。”

“江北局势本就紧张,灾民吃不上饭会暴/动,百姓被征走粮食也会不乐意,江北必定乱成一片,何谈清淤?”

说到此处,刘尧冲着零深深鞠躬:“多谢先生,倘若没有先生跟进此事,到时候不知要生出多少枝节。”

“先生大义,此举挽救无数江北百姓与灾民,刘尧替他们,谢过先生。”

零笑了笑:“殿下客气,在下也只是受大将军所托,若非大将军早就预料到对手可能会从驻军粮草方面下手,在下也无法在事情发生之前,做出如此及时的应对。”

刘尧直起身,面露诧异的同时,不由得心生敬佩:“大将军她……”

孟子昂把话接了过去:“大将军她不愧是女中豪杰,心思奇巧缜密。”

刘尧很是赞同。

他把此行的目的与路线,以及所遇到的情况联系在一起,随后得出结论:“先生在此处动手,是否另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