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巩固乌东(日万2K,求订阅求打赏)
在叶明的牵线搭桥下,哈特将军及其背后的沃尔夫局长都同意了谢廖沙的要求,他们这二十万斯塔西正式骨干加上一百多万家属,以及部分东德退伍兵,将以被援建人员的名义进入乌克兰东部九个州。
在这东部九个州里,目前还是以说俄语的斯拉夫人为主,不像是后世,大部分都在硬性教育中改说乌克兰语了。
在谢廖沙的要求下,这些人的武器会统一交由军方管理,而先期退回到乌克兰的10万驻东德苏军,也让乌克兰的高层有些敢怒而不敢言。
特别是克拉夫裘克书纪,作为乌克兰的掌舵者,他竟然不知道,驻东德的苏军会在一个月之内就突然退到他的管辖范围内。
这让他多了几分紧张,还以为那位高高在上的戈地图同志意识到了自己想要搞小动作,准备出手对付自己呢。
不过,他目前掌握的军方高层并不多,能控制的军队更是少之又少,可他想做的事情要是真被那位知道了,恐怕不会饶了他的。
但他不敢动,如果动了,恐怕他所有的设想都会前功尽弃。
在思考了一夜后,克拉夫裘克决定孤身前往莫斯科求见戈地图,试探一下戈地图的态度。
结果,在见到了戈地图同志后,克拉夫裘克才知道,原来,这10万驻东德苏军是被乌克兰军方二把手谢廖沙少将请过去的,而他们的任务是稳定当地的局势。
同时,戈地图还责备了克拉夫裘克对地方管理不严的情况,认为军方增加驻军是在给他解决麻烦,所以军方的事情就不需要他管了。
克拉夫裘克虽然被戈地图责备了一通,但是他也认识到,这件事戈地图了解的并不算多,而那个谢廖沙少将显然是越级做了一些小动作。
不过,克拉夫裘克虽然大权在握,却并不能插手军方的事务。
他只能脸色阴沉的回到基辅,命令下面尽快组织人手,务必在第二批回国的驻东德苏军赶来前将事情搞起来,他现在有点摸不透那个年轻的少将了,自己对其一直礼遇有加,拉拢手段用了不止一次,可对方就是不肯跟随自己。
如果谢廖沙没有将10万说乌克兰语的士兵调到莫斯科休整,或许克拉夫裘克还能借助他书纪的权威将其强行调走,但如今对方明显是看出了什么,不仅将10万驻军用东德的精锐部队替换走,还整日深居简出,好像生怕谁对他不利似得,而驻乌苏军总司令更是找了借口回莫斯科述职去了,将军队完全交给了谢廖沙这个“年轻”的少将。
而留守在乌克兰的其他的军方将领也全部没有意见,对这件事,军方的几个中将仿佛就是认为这是理所应当一样,而原本跟克拉夫裘克关系比较近的,全部被那位不管事的总司令给带去莫斯科了。
这可要了克拉夫裘克的老命,他怎么都想不到,自己竟然会落入这般田地,想要重新发展军方的关系网,这何其艰难。
不说东德回来的苏军都有股傲气,根本不会因为一点小恩小惠就对他唯命是从。
就算是留下来那十万驻乌苏军,也都是以说俄语为主的,可以说绝大部分都对建立一个脱离苏联的乌克兰没一点兴趣。
他们跟那些别有用心之徒有意识形态上的区别,根本就谈不到一处。
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克拉夫裘克就算是再不甘心,也要隐忍下来。
这样他才有机会反戈一击,拿到最后的胜利。
谢廖沙这次动作很快,在乌克兰政界没反应过来前就完成了布置,在乌东九州巩固了自己的权利基础。
不仅拿到了沃尔夫局长的丰厚回报,还得到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地方势力,这批德裔人数虽然只有200多万,但是非常团结,根本不是乌合之众一般的本地人能比的。
自从来到乌东九州后,他们已经和本地的乌克兰人打了几次群架,不仅没被压制住,还夺到了不少好处。
谢廖沙对此视而不见,反而支持德裔成立武装巡逻队,巩固到手的利益。
对于乌克兰,叶明还是比较关注的,毕竟这里有非常多他需要的装备。
不管是图160白天鹅战略轰炸机,还是瓦良格航母都是叶明图之已久的好东西。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叶明才让谢廖沙忽略乌西,专注控制乌东九州(包含克里米亚半岛)。
谢廖沙特别在乌东的赫尔松州和临近的摩尔多瓦加派了军队控制,两个地方都部署了非常强大的军事防卫力量。
特别是黑海造船厂,早就被谢廖沙以军管的名义控制在手中了。
对此,克拉夫裘克更是对谢廖沙忌惮不已,因为他对黑海造船厂也很重视,在厂里经营了不少关系网,但在军管之后,船厂内几个跟他有过联系的管理层都在一夜之间消失不见了。
克拉夫裘克虽然也派人去询问过,但只得到了这些人被调去海参崴进行为期三年的援建任务,连调令都非常正规,让他一点错处都找不到。
这些调令当然是正规的。
因为这些调令都是海参崴太平洋舰队副司令约瑟夫亲手签发的,而海参崴港口也确实需要这些造船厂的技术人员。
对于人才,约瑟夫可不在意他们是不是有分离思想,到了海参崴之后,他们的工作会多到没有一丝精力去思考那些没用的事情,至于乌克兰族抱团,他们可不是在物产丰富的乌克兰,这里什么都缺,要是不想饿死,那就要努力工作,以换取足够多的食物。
就算从乌克兰调去再多人,在海参崴几百万人口基数下,他们也只能算少数派。
甚至,他们连在当地如何生存都要依靠当地人的帮助。
所以,对于开具一次调动十几万技术工人的调令,约瑟夫是完全不在意的。
远东以及海参崴地区在苏联是苦寒之地,一般哪有那么多的技术人员愿意来长期工作生活。
在约瑟夫看来,谢廖沙简直是瞌睡来了送枕头,这样的人多多益善,送来多少他愿意都接收。
就算是将这些技术人员全家都迁移过来,约瑟夫都可以接受,他甚至愿意给这些人一些特权和福利,就为了让他们永远留在这里工作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