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一起努力学习各种礼仪
尽管他与现任领袖燕丹有过多次接触,甚至一度担任燕丹的护卫,保护他的安全,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仅此而已。
秦舞阳则有所不同,他是燕丹的忠实追随者。
在秦舞阳心中,燕丹当年救了他,并将他引入墨家,这是救命之恩,也是知遇之恩。
在之前通过天志选举墨家领袖时,他是第一个投票给燕丹的人,没有丝毫犹豫。
当燕丹提出屠龙计划,准备挑选刺杀秦王的人选时,他也是第一个主动请缨的。
尽管如此,燕丹心中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最终选择了荆轲来承担这一重任。
即便如此,考虑到秦舞阳的忠诚,燕丹还是决定让秦舞阳成为荆轲的副手,协助他完成任务,毕竟一个人行动总是存在风险。
荆轲听出了秦舞阳话语中的坚定,他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在这个瞬间,他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是否应该去齐国见一见自己的师妹?
时光如梭,四季更替,岁月流转不息。
在秦国灭亡赵国之后,秦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安抚赵国民众上。
由于之前灭亡韩国时已经积累了经验,处理赵国的事务对秦国官员来说,也是轻车熟路。
不过,赵国与韩国还是有所不同。
韩国是因为遭受旱灾,加上内忧外患,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秦国征伐韩国,可以看作是正义之师,拯救民众于苦难之中。
因为秦国救助了许多韩国的灾民,韩国民众对秦国的抵抗情绪也降到了最低。
赵国虽然也有内忧,但并未遭受旱灾。
秦国攻灭赵国,完全是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即便秦国尽力避免伤害无辜平民,但战争一旦爆发,许多事情就无法控制,导致许多赵国人视秦国为敌人。
在赵国灭亡后的短时间内,赵国境内已经发生了多次叛乱。
为了稳定赵国的局势,嬴政只能命令王翦的大军驻扎在赵国境内,镇压这些叛乱。
在赵国,王翦的军队驻守,使得任何叛乱都未能掀起大浪,便被迅速扑灭。
然而,这对燕国来说却是个苦果,因为王翦的部队中,有一支正驻扎在易水旁边。
易水,乃是燕赵两国的边界。
秦军在此驻扎,意味着他们随时可能跨过易水,直逼燕国。
无人能够预测,在秦国消灭赵国之后,是否会趁势攻打燕国。
燕国太子燕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国家的未来,他不得不催促徐夫子加快铸剑的进程。
终于,徐夫子带着一个剑匣来到燕丹的府邸。
“殿下,您所求之剑,已经铸成!”徐夫子轻声说道,脸上带着一丝哀伤,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悲痛。
“徐夫子,您这是怎么了?”燕丹本想先查看剑器,但看到徐夫子的表情,他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
经过一番对话,燕丹得知,由于自己的催促,徐夫子和他的母亲不得不日夜不停地铸剑。
徐夫子尚能支撑,但他的母亲年老体弱,最终在剑成之时,倒地不起。
“徐夫子,请节哀。”燕丹安慰徐夫子,并承诺:“您母亲以生命铸就的这把剑,必将成为拯救苍生的关键。”
徐夫子抬头,看了燕丹一眼,没有言语。
一场针对秦王的刺杀,不知将引发多少悲欢离合。
徐夫子母亲的去世,只是这场事件中的一个小插曲。
徐夫子离开后,燕丹立刻打开了剑匣,里面躺着一把长剑,剑身呈现出苍青色,散发着炽热的光芒,最引人注目的是剑脊上那一道蜿蜒的血迹。
燕丹稍微观察了这把剑,随即感受到了它散发出的凶煞之气。
尽管这把剑是为了刺杀嬴政而造,但燕丹作为一名剑客,看到这把剑,还是忍不住想要挥舞。
他伸手握住剑柄,一股热流立刻传来,伴随着剧烈的疼痛,他不得不松开剑柄,再看自己的手掌,已经出现了焦灼的痕迹。
“这把剑……”燕丹心中有两个词在徘徊,最终没有说出口,那就是“克主”。
徐氏家族虽然是铸剑的名门,但似乎总是铸出一些带有凶性的剑器。
据说徐夫子的父亲曾铸出一把名为“鲨齿”的妖剑,那把剑虽未列入剑谱,却声名狼藉。
遗憾的是,燕丹未曾见过那把妖剑,也不知道“鲨齿”与眼前这把名为“残虹”的凶剑,究竟哪一把更为强大。
在亲自体验了这把剑的威力之后,他对这把剑感到非常满意。
即使是握剑的人,也可能被这把剑所伤,更别提被这把剑刺中的人了。
只要这把剑刺入嬴政的身体,嬴政必死无疑!剑,已经准备就绪。
接下来,就是选择使用这把剑执行刺杀任务的人。
燕丹以墨家巨子的身份,立刻发出命令给荆轲和秦舞阳,让他们来到燕国,开始做准备。
届时,荆轲和秦舞阳将以燕国使者的身份前往秦国,他们需要先学习出使秦国的礼仪,此外,荆轲也需要花些时间来适应这把剑。
在机关城中,荆轲早已得知徐夫子已经铸成了剑,也知道徐老夫人为了铸剑而牺牲的消息,徐老夫人的死让荆轲感到悲伤。
他明白,这只是屠龙计划中的一个小插曲,如果计划继续进行,牺牲的将不仅仅是徐老夫人,还有……他自己!
然而,作为墨家巨子的燕丹,他的命令荆轲只能遵从。
荆轲还未决定是否去齐国见师妹,徐夫子将剑送到蓟城后不久,他也收到了燕丹的信,要求他和秦舞阳前往蓟城。
由于燕丹的催促,荆轲最终放弃了去齐国的计划。
到达燕国后,他第一次亲眼见到了徐夫子铸成的剑,然后,为了完成燕丹的任务,开始努力适应这把剑。
时间飞逝,又过了一段时间。
随着荆轲逐渐适应残虹剑,在空闲时,他和秦舞阳一起努力学习各种礼仪。
秦国驻扎在赵国的大军仍未撤退,燕国笼罩在恐惧之中。
这一天,太子燕丹主动上书燕王,提出向秦国割地求和。
燕丹的提议让燕国许多大臣感到意外,但燕丹的论点合理且有说服力。
秦国大军正驻扎在易水之畔,如果秦国愿意,随时可以发动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