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连环计!

从东宫折返的时候,朱棣心中有些忐忑,心思也基本都写在脸上了。

作为大明的藩王,又是就番多年的藩王,他怎会看不穿现在朝堂的形势,又怎会不明白老爷子和太子的意思。

可这件事,还是让他心里不是滋味,怎么都散不去。

尤其是朱标后面的几句话,更是像几根针一样扎在他心里,隐隐作痛,还说不出来。

“呼……”

出了宫城,朱棣看向天边的繁星,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现在连他也不得不承认,在某些事上,老十朱檀的确比他做得更好,也更洒脱。

这件事如果换成朱檀来做,他肯定没任何心理负担,反而会想办法给自己弄好处。

换个角度想,大明本来就是朱家的,做儿子的在帮朝廷办事的同时给自己弄点好处,只要别违反大明律法,不做得太过份,也根本不是什么大事。

自己在处理这件事上,的确想得有点多了。

思绪逐渐清晰,朱棣自嘲地笑了笑,跨上了回府的车驾。

一夜匆匆而过,转眼便是天明。

天刚蒙蒙亮,紫禁城便已聚集了很多参加大朝会的官员,彼此交头接耳,低声讨论。

朱棣早早地来了,站在群臣之中,却并未和人说什么话。

就算碰到往日的国朝宿将,国公贵胄,他也只是轻轻点头,没什么好脸色。

“燕王殿下这是怎么了?”

远处,曹国公李景隆轻声开口,对身旁的郑国公常茂道:“怎么看着面色不善?”

常茂闻言,也往燕王的方向看了一眼,却没说话。

李景隆见状,神色动动,也不再言语。

昨日燕王返京,带回来大量囚徒,听说是燕王和鲁王在福建沿海大获全胜,全歼倭寇。

但李景隆知道,陛下下旨剿灭倭寇的主将是鲁王朱檀,副将是信国公汤和,根本就没燕王什么事。

现在燕王却带俘回京,此事里面肯定有问题。

他开口问常茂,也是想问问对方有没有内部消息,但看常茂不说话,他自然也就不问了。

很快,宫门打开,百官入宫,参加朝会。

朝堂之上,百官叩拜,朱元璋在山呼声中缓步而来,坐在龙椅上。

太子朱标则恭敬地站在朱元璋身侧,面色平静。

“平身吧。”

朱元璋淡淡挥手,百官回礼,缓缓起身。

“诸臣工。”朱元璋沉声道:“今日倭寇横行,咱曾下旨于鲁王,命其扫灭倭寇。”

“鲁王得燕王相助,现已扫灭倭人,大获全胜,可喜可贺。”

朝堂下的百官听到朱元璋如此说,心中都有了自己的判断,立刻跪地叩首。

“天佑大明!”

朱元璋话里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日前李善长曾当面和朱元璋说,燕王私自调兵出战,有违国法,必要惩戒云云,朱元璋这番话就是堵住这些文臣的嘴。

那意思是,老四出战咱是知道的,现在他打了胜仗,扫灭了倭寇,这件事就算过去了,你们谁要再开口聒噪,别管咱翻脸。

李善长人老成精,此时自然也不会硬顶,也跪在地上叩首,开口说着天佑大明之类的话。

朱元璋的目光扫过全场,面色微动,随即轻声开口道:“燕王。”

“儿臣在!”

燕王朱棣一步跨出,双膝跪地。

“倭寇是你和鲁王联合剿灭的,具体的事你说吧,站起来说。”

“儿臣遵旨,谢父皇。”

朱棣闻言,缓缓起身,随即开口道。

“倭人猖獗,此战儿臣自辽宁都司出海,一路南下,扫灭山东、直隶、浙江及福建沿海倭寇,灭其据点,杀倭人七千余,缴获粮草、布匹、金银等物无计其数。”

“经儿臣探查,倭人已在沿海诸地盘踞十数年之久,便觉其中不对,后经倭人首领询问才得知,在我大明境内,有人和倭人暗通款曲,食国而肥!”

此话一说完,朝堂皆惊,有人面露愤慨,有人眉头紧皱,也有人若有所思,有人面色连变。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燕王为何会忽然出现在朝堂之上了。

朱棣稍微顿了一下,随即继续道:“深入探查,得知和倭人暗通款曲的大明之人有不少,其中以福建泉州朴家为最胜!”

“朴家暗中回收倭人抢夺的金银、珠宝等物,再通过他们的商行行销大明,同时还为倭人提供粮草、棉布、兵器、盔甲等朝廷严令禁止之物。”

“不光如此,朴家串通福建各地官员,私开海禁,连年遣人出海,占据福建沿海诸岛,亦遣人进入澎湖主岛,开垦田亩,且用我大明的土地奖赏佃户,吸引人口!”

“儿臣日前打至昌国时,发现倭寇正频繁进攻昌国县城,以致昌国民不聊生,百姓损失殆尽!”

“这幕后主使,竟也是朴家!”

说着,朱棣再次跪地,重重叩首道:“父皇!儿臣以为,这朴家有如此大的胆子,有如此大的能量,光靠他们一个乡绅氏族绝无可能,朝中定有其同党!”

“还请父皇明察!”

一番言辞之后,整个朝堂鸦雀无声。

朱标的双眸微动,所有官员的面色都在他眼中所过,随即双目微眯。

朱元璋面色寡淡,轻声问道:“你说的这些,可有证据?”

“儿臣此番带回诸多朴家族人,亦有大量倭寇俘虏,都可为证!”

“福建、浙江沿海官员无作为,眼睁睁地看着我大明百姓惨死,父皇一查便知!”

朱棣的话说完了,这锅他也背定了。

但经过一夜的思考,朱棣已经想通了。

既然这锅一定要背,那就不能白背,怎么也要赚个够本才行。

“嗯。”

朱元璋点点头,挥手道:“你起来吧。”

朱棣闻言起身,此时李善长忽然上前一步,跪地叩首道。

“陛下,依燕王所说,我大明已出国之蛀虫,必须立刻剿灭!”

“还请陛下下旨,彻查此事!”

李善长上前跪地,身后许多官员也同时上前,跪地叩首道:“请陛下彻查此事,扫灭蛀虫!”

这话落入朱标耳中,他双目又是一眯,眼中散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冷意来。

朱元璋却淡淡挥手,道:“传旨。”

“燕王带回俘虏,挨个审讯,事无巨细全部记录。”

“福建泉州所有官员,革职查办。”

“所有和朴家有往来的官商,一律彻查。”

“福建、浙江沿海官员,凡是在倭寇一事上无作为者,皆查!”

“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圣旨一下,以李善长为首的文官集团立刻跪地叩首,山呼万岁。

众武将也全都跪地,但他们的想法却是另一个方向。

不过所有人都清楚,这次大朝会,预示着一场笼罩整个朝堂的暴风雨,即将到来了。

“燕王。”

“儿臣在!”

朱元璋看向跪在地上的朱棣,轻声道:“你斩贼有功,想要什么?”

朱棣心中微动,叩首道:“儿臣为国锄奸,乃是分内之事,不敢求赏。”

“只求父皇赏赐北平都司征战的将士。”

“呵。”听到这话,朱元璋轻轻一笑,道:“好,那咱就赏赐北平都司的将士。”

“你有大功却不贪赏,咱很欣慰。”

“咱再给你加个差事。”

朱棣闻言,心中生出几分困惑,但却不敢直接开口问,而是再次叩首。

“命你驻军耽罗,兴建港口,操练水师,不得有误。”

朱棣闻言心中巨震,一瞬间想到了无数种可能,随即便是一阵激动。

他听出来了,老爷子有用他打仗的意思,立刻重重叩首,口中道:“儿臣遵旨!”

……

大朝会下,皇帝寝宫。

朱元璋毫无帝王形象地靠在软榻上,看着手里的书信,太子朱标则坐在一旁,若有所思。

“想什么呢?”

朱元璋并未看朱标,而是一边看着书信,一边轻声道:“半天不说话?”

“回父皇,没想什么。”

朱标轻声道:“只是觉得今天的大朝会有些不对。”

“呵。”朱元璋轻轻一笑,将手里的书信顺手扔给他,道:“你看出什么了,具体说。”

朱标接过书信,却并未看,而是开口道:“李善长的表现,有点儿不对。”

“父皇您还是……”

朱标抬头,看了看朱元璋的面色,话并未说完。

朱元璋面色微动,轻声道:“他已年迈了。”

听到这话,朱标已经知道朱元璋是什么意思了,点头道:“儿臣明白了。”

“一切都由父皇做主。”

“嗯。”朱元璋点头,又道:“一会儿你下去,通知蒋,开始做吧。”

“是。”

“看看你手里的信。”

朱元璋指了指朱标手里的书信,道:“你十弟来的。”

“这臭小子,又开始装傻。”

朱标闻言,立刻低头,将手中书信草草地看了一遍,脸上露出些许笑意,抬头道:“十弟问朝廷要百姓,还单独开口要昌国县丞王俊良?”

“真是有意思。”

“这小子成精了。”朱元璋没好气的道:“出了这么大的事,他是一句都不问,可你看他那话里话外的意思,不是套咱的话吗?”

“你问没问他,东瀛给他做封地,他愿不愿意?”

“他自是不愿意的。”

朱标笑道:“儿臣问他时,他直接说了,拿下东瀛之后让父皇设行省,分州县。”

“臭小子胃口不小啊。”

朱元璋也笑道:“给他一国做封地他都不愿意?”

“可能是看东瀛太穷了吧。”朱标也笑道:“十弟爱钱,也爱享受,父皇是知道的。”

“就是因为他这臭毛病,才让他出海的!”

朱元璋皱眉:“有天大的本事出去用去,一直在家里折腾算什么。”

“他要往澎湖迁百姓,你怎么想?”

朱标闻言,想了一下,才开口回道:“父皇如果有发展水师之意,那澎湖、琉球、耽罗和东瀛都需占据,其中以澎湖最为关键。”

“儿臣觉得,不光要迁,还要在澎湖设立郡县,派遣官员,大肆开荒。”

“用三五年的光景,把澎湖变成我大明的疆域,之后再图其他。”

朱标看了看老爹的脸色,随即又道:“不光澎湖,拿下东瀛之后,也需要迁移百姓,在东瀛开设学堂,同化其民。”

“且要派遣大量驻军,扫灭宵小,日后才可将东瀛变成我大明国土。”

“蕞尔小邦,实属鸡肋。”

朱元璋轻声开口,道:“若不是他们屡次犯我疆域,真是懒得管他们。”

“父皇。”朱标闻言,沉声道:“东瀛倭人,其心狠毒,能屈能伸,不可小觑。”

“此番虽扫灭沿海倭寇,可难保他们之后会卷土重来。”

“天下没有日日防贼的道理,不如一劳永逸地好。”

朱元璋看着朱标,眸光轻动,朱标也不再言语,而是面带轻笑,根本不躲老爷子的目光。

“你既是如此想的,那就如此做吧。”

半晌,朱元璋才开口道:“此事让你一手操办,但户部不会给你所有银钱。”

“澎湖开荒,治理东瀛,兴建水师,都要耗费大量银钱,这个大头,你自己想办法弄。”

“儿臣明白。”

“还有,给老十那臭小子下旨,他想去琉球就让他去。”

“也给琉球王下旨,让他配合。”

“儿臣遵旨。”

……

朱棣并未在应天府逗留多久,大朝会结束的第三天,他便拜别了老爷子和太子,率领自己的亲兵往北平折返了。

此番他领了圣旨,老爷子让他敬略耽罗,当真让他受宠若惊,同时也欢欣鼓舞,实在是喜悦了。

他当初之所以选北平做封地,就是想做大明的戍边大将,为大明拿下北疆,扫灭北元。

现在,北境已经被朱檀弄得服服帖帖,之后怕是也毫无战事,他这个戍边王爷就比较尴尬了。

现在老爷子让他兴建水师,自是正中下怀。

他现在恨不能直接飞回北平,立刻就开始张罗,招募新军,直接就去耽罗。

他甚至已经规划好了,在耽罗岛要如何练兵,如何修建城池,如何治理臣民。

这次,老爷子可是给了他极大的自主权,这比给他一座金山更让他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