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老朱看待商贾
一边说着。
朱元璋一边踱步。
朱标见状笑笑。
自己跟父皇这么久了,自然知道他的习惯。
若是父皇说收回朱檀的盐场,马上命侍候在一旁的大学士拟旨,安排下去。
那这件事就不用说了,已成定局。
但现在,眼看着父皇踱步而没有下一步举动,那就证明,对于这件事,他内心还是犹豫的。
朱标忍不住道:“父皇,儿臣看十弟,虽然平日里不拘小节,但做事情十分靠谱,并不像孟浪之人!
何不让十弟试试?”
朱元璋看向朱标,眼里露出考教的眼神。
“太子,这长芦盐场,非同小可,每年收入占了国库的一成!何况,因为开中法的缘故,每年对北方用兵,筹措粮草军械能够如此顺利,也多亏了长芦盐场发挥作用!
若是这条线断了,对国家影响可是不小!这其间的风险,你可想清楚了?”
朱标笑笑,道:“父皇,儿臣愿意相信十弟!
长芦盐场一年损失最多百万两银子,但十弟上一次可是给朝廷带来了千万两银子!
当然,功劳再大,也不能抵过,但儿臣从十弟上次的出色表现能看得出,他处事果决,思路清晰,绝非普通人可比!
对倭寇那一次的处置,便是儿臣亲至,也做不到十弟那般出色!
长芦盐场涉及几十万灶户百姓生计,关乎军国大事,儿臣不相信十弟只是为了胡闹就要拿这么大的事情开玩笑!
父皇,还是相信十弟吧!”
朱元璋点点头,微微一笑。
“咱心里也是这么想的!檀儿上一次的发挥太过出色,可以称得上有勇有谋了!
前段时间,锦衣卫在青州的密报还提到了檀儿!”
朱元璋笑道:“如今日照县城里,很多百姓家中都立了檀儿的生祠!百姓日夜为他祈福!
一个是,因为他率兵来援,灭了倭寇,解了百姓为难。另一个却是,百姓们都看出了檀儿上一次嫌弃他们劳军之物寒酸的真意,那便是檀儿不想扰民,故意如此说的!”
朱标听到这话,有些骇然。
立生祠?
夸张了吧?
不过,真提起来,救命之恩,十弟倒也当得起!
朱元璋哼了一声,道:“檀儿这臭小子!原本是自污之举,顺便体恤一下百姓!没想到做的太浅显,被人看出来了!也就咱是他的老子,他在民间威望怎么高也无所谓!
不过,从这件事也能看得出来,檀儿心里对百姓是爱护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咱才不相信,这几十万灶户的生计所系,他会拿来胡闹!”
朱标好奇道:“既然如此,父皇为何还要收回盐场?”
朱元璋踱步道:“檀儿从那个晋商曹文龙手中敲走那么大一笔银子,你说,晋商还会从长芦盐场买盐吗?”
朱标愣了愣,摇头苦笑道:“估计是不会了.”
朱元璋哼道:“晋商从唐宋年间就已纵横天下,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官商勾结!
做的营生也往往事关国计民生!也难怪能在这么多次改朝换代后,依然长盛不衰,稳坐天下
咱虽然对这些商贾不屑一顾,但也深知他们的潜力!
当年,晋商一边跟元蒙鞑子合作,一边跟红巾军虚与委蛇,后期看到咱灭了陈友谅,起势了,又来帮咱!
若说左右逢源,这些家伙可是远胜普通人!
锦衣卫这些年也一直盯着他们!
如今,晋商手中攥着全国八成以上的食盐销路,六成以上的粮米运输和销路!
檀儿是从曹文龙那里敲了一笔银子!
但这也得罪死了晋商,接下来,他们肯定不会再买长芦盐场的盐,到时候,盐场的盐就算造的出来,也很难销出去!”
朱标听到这里,神情已是十分严肃。
“晋商的事,儿臣也有所耳闻。有些臣子手底下不干净,基本都是受了他们的好处!是不是惩治一下?”
朱元璋笑笑,摇了摇头。
“太子,咱不喜欢商贾!
士农工商,商在最末。
咱一直以来,也在重本抑末!
恨不得天底下没有商人。
可是不行啊.
商人沟通财货,周流天下,这个作用,谁也无法取代!
不说别的,光是朝廷向北方运送钱粮军械,这期间就少不了商人发挥作用!
若是没有他们,朝廷的运输成本起码要高上两到三倍!”
听到这话,太子朱标苦笑着点点头。
朝廷在实行开中法之前,也经常由官府组织向前线运输军械粮草,但消耗极其巨大。
甚至运输的人都服的是徭役,对朝廷来说劳动力是没有成本的,但期间消耗的粮草数量也极其庞大。
反倒是实行开中法以后,经过核算,只要给商人一定数量的盐引,就能换到足量的物资!
比之前省了许多!
甚至这些商人还开创性地开始雇人在边疆垦荒,就地生产粮食送到前线!
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前线的军粮问题,还发展了边疆生产力,稳固了朝廷在那里的统治。
真正实现了小钱办大事!
这样的效率和创意确实是朝廷所不具备的。
也因此。
朱元璋才在各地都推广起了开中法。
不但盐可以,茶、铁也可以!
朝廷拿限售资源购买商人服务,一直以来,都是双赢的局面。
朱元璋继续道:“太子,你知道咱为什么一直主张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吗?
咱规定了商税为30税1,地方官府胆敢超或者以违令罪处置!
咱也反对将管理考核与收税多少挂钩!
咱当年听说彰德府课税司的官员竟然向农民征收柿子税、畜牧税、饮食税等等,就将他们全部抓起来,严肃惩治!
这是为了什么?”
朱标笑道:“父皇行的是圣主明君之道,自然体恤百姓!”
朱元璋点点头,道:“咱没指望做什么圣主明君!但咱知道,老百姓活着不容易!这些年说来也奇怪!
天灾连年不断,比之前朝严重许多,更不要跟宋比了,大明百姓时常受干旱冻馁之苦!
若是那富足膏腴之地,咱可以课重税,但贫瘠之地,就不能如此!
甚至,咱还得减免租税,活跃商贾,让他们将富贵之地多余的财货转移到贫瘠之地去!
如此,百姓才有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