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钠是一条路

科学,是当前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

“10000t压铸机,让我们可以将车身部件进行大规模融合,减少焊接点、缩短电缆线程,提升车身刚性和抗撞击能力。

当然这是在我们刚开始运用这个大家伙的情况下,现在通过麒麟suv、太白、精卫等一众新能源项目的扩大生产,我们大家也都对车身一体化有了更多经验和进一步掌握,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向更进一步的车身一体化迈进!

那就是将电池也融入到车身当中,将整个地盘都当做动力电池的外壳进行设计考量。

这样做不仅能够减少空间间隙,还能够减少故障频发点,同时一个优秀的底盘空间,能够由我们掌控电流线路的底盘,将会给我们的下一代新车底盘带来跨越式提升!

关于动力电池方向的开发设计,我虽然是总负责人,但是大家也应该清楚的知道,我就是个甩手掌柜,杨副总,您和咱们团队有什么新进展了吗?”

刚好到不惑之年的扬程,有着工程师普遍的严谨思考逻辑。

面对周瑜和其他人投来的目光,他走到周瑜身旁,掏出自己的m2平板电脑,将文件传到了当前显示屏。

“之前我们做的是三元锂电池,在一些巧合和幸运的帮助下,并且仗着咱们公司的资金优势,开发了多条设计线路,在公司高管层的关心鼓舞下,成功研发出了当前市面上最安全的动力电池。

这一代电池的造型设计,我个人认为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方案,后续也只是更改一些小设置。

现在我们新科第一代电池与其他厂商动力电池的弱点就是充电效率和功率没有差距……我的想法是如果能够实现半固态技术,电芯材料能够支持高压,就能够在硬件层实现更大功率输入,同时咱们公司可以定制一套能够普及的充电算法……”

有周瑜提供的技术文件,新科动力公司几乎不可能走错路线。

从三元锂电,到半固态,再到真正的固态电池,一步一个台阶跨越上去。

虽然这段跨越的距离,其他公司需要数十年才能够勉强做到,但是在周瑜的刻意控制下,三年内做到半固态,应该不成问题。

新科动力电池公司的一位青年博士邹夏生,他一边做着会议记录,一边在看自家公司副总和董事长交流。

虽然每次进实验室或者进行测试的时候,自家公司董事长总是会说自己是编外人员,不懂具体技术,但这位天才嘴里偶尔蹦出来的一些词汇和点子,却是邹夏生等人感觉如获至宝。

这次会议也不例外。

在会议后半段,周瑜说出了一句:“美国佬都能够用老掉牙的电池技术,在月球上面探路,咱们新科动力公司的未来目标之一也是搭乘探月车,去月球上逛一逛。

任重道远,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咱们大家一起共勉……”

自家董事长对公司的未来期待着重点之一,是登月!

在周瑜离开新科动力公司之后,扬程、董建尺等人并没有散会,反而是继续周瑜刚刚在会议上提到的一些技术方向进行深度探讨。

“要想充能快,就像董事长说的那样,除了改半固态、软件程序,我们甚至可以搞钠电池。

这种二次电池,主要依靠钠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但是有更加明显的成本优势。我们可以在本土采集,也可以在沿海建厂采用海水制备钠盐,钠离子化合物可获取性强,价格稳定且低廉,制造出电池的话,综合成本甚至能够下降一半左右!

而且钠离子电池因为材料属性原因,在过充、过放、短路、针刺等测试中,应该更加不容易起火爆炸,毕竟钠离子电池一但出现故障要高温燃烧的时候,在高温环境下也易因为钝化、氧化而无法自燃。

同时储能钠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240wh\/kg,相较于传统的铅酸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储能钠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我们汽车底盘同样的电池空间,钠电池或许可以将续航提升百分之三十左右。

其次钠离子电池因为材料属性优势,或许还会具有更高的循环次数。之前我们拿到的一篇实验数据当中就记载,该实验室进行测试,当循环次数达到10000次时,钠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仍能达到80%以上,而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仅为约70%。

只不过因为该实验室发现无法低成本制备钠电池,同时该次实验无法重复进行,所以才没有重视

我们完全可以也开一个钠电池项目……”

面对工程师董建尺提出来的钠电池方案,扬程思虑片刻之后,直接拍板道:“之前董事长就已经提过钠电池过渡方案,既然老董你想扛这面旗,别的不说,我绝对支持!

你尽快和团队写个项目报告,只要董事长签字,我会尽快将资金、设备和人员都落实到位。”

虽然还没有真正搞过钠离子电池的商用量产,但是董建尺这番话让扬程也想起了那篇据说是美利坚顶级实验室泄露出来的实验日志文章。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设备和产线并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产线,相反,它们甚至都有一定的兼容性,只是由于两种电池的电极材料有所不同,需要对部分工艺进行适应性调整,以及增添一部分对应设备,研发定制工艺技术才行。

而且扬程也想知道,走钠离子电池这条路线,是否能够帮助半固态和固态电池项目尽快落地。

毕竟他们现在看到的那些机密实验数据,也已经停滞不前。

新科动力公司其他几位在这行颇有资历和技术的工程师,在看到这个情况后,也都各自发言,想着带团队搞个“大项目”。

毕竟公司制定的项目分红规则,实在是太有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