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求速死醉剑书生

第两百四十七章 见龙?

朱标在一旁轻声劝说,道:“李大人快快请起,北平一事有燕王亲自验证,岂能有假?李大人就不要固执了……”

然而无论朱标怎么劝说,李靖都不肯起身,更是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嚎叫道:“老臣不起来!陛下,迁都一事万万不可,请陛下三思,请殿下三思啊!”

李靖身为钦天监监正,在天文历法风水玄学上是大家,因此他的话能影响不少人,也能被有心之人当成一面旗帜,反对朱元璋迁都。

东阁大学士吴沉走出来,向朱元璋说道:“陛下,李大人在钦天监多年,迁都一事,事关国运,臣觉得应该再商议商议。”

都察院御史丁廷亦站出来,表示赞同道:“陛下,臣也觉得迁都之事不应草率决定,李大人一心为国,绝不会做对大明有害的事情。”

有人反对迁都,自然有人赞同。

“丁大人,天降祥瑞,难道就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北平现祥瑞,那是上天给的旨意,若不迁都,上天发怒怎么办?”

“此言有理,北平城那么多人,还有燕王殿下亲自查验,肯定是祥瑞不是假的,请陛下迁都!”

“一派胡言!迁都会动我大明的龙脉,动了龙脉国运动荡,你们能负责么?”

“迁都就会动国运?笑话,陛下秉承天命,驱逐鞑虏,光复中华,陛下做的决定就是天命!”

……

朝堂上吵成了一团,朱元璋望着谁都说服不了谁的局面,看了杨帆一眼,却见杨帆眼观鼻,鼻观心,在那儿待得老老实实。

见状,朱元璋也知道,虽然群臣里面已经有不少人愿意迁都,但剩余的顽固派可没那么容易妥协。

早朝散后,朱元璋将杨帆单独留下,二人一起漫步于宫中。

“你的法子取巧,朝廷的大臣里面有三成左右已经意动,应天的百姓也都在议论北平的祥瑞,不过,剩下的大臣你准备怎么对付?”

朱元璋今日的心情不错,迁都的事情终于有了进展。

杨帆含笑说道:“剩下的七成反对陛下迁都的大臣里面,真正相信李靖那一套的没几个,他们不过是不想离开应天,舍不开多年来在应天的基业罢了。”

顿了顿,杨帆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故只要说服李大人,让他改口,那群大臣没有了李大人这面旗帜,自然无法反对陛下您的迁都之策,现在,陛下应该想一想,派哪位大人去督造北平城与皇宫了。”

朱元璋闻言哑然失笑,说道:“你有主意说服李靖?咱与李靖相识快二十年了,他的脾气比石头都硬,你想说服他,难啊。”

杨帆一脸成竹在胸的模样,说道:“陛下,臣说过十日之内一定能解决此事,就一定能解决,请陛下静候佳音。”

朱元璋虽猜不到杨帆又有什么鬼主意,不过还是放下心来道:“你放手去做,只要能促成迁都,一切的责任咱给你兜着。”

两日后,李府。

李府位于应天西城一处僻静之地,李靖家学渊源,父亲、祖父都是研究天文历法的,到了李靖这一辈,坐到了钦天监监正的位子上。

钦天监就是一个清水衙门,与世无争,朱元璋开国后钦天监下辖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回历四科。

平日里,钦天监的主要职责就是观察天象,从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到各种奇异天象的记录分析。

除了观察天象外,推算节气、制定历法、占卜吉凶,都是钦天监的职责。

李靖是钦天监的监正,而钦天监的副监,乃是他的长子李乾,家学渊源,子承父业。

日落黄昏,天却阴沉沉的,李靖躺在摇椅上,望着昏暗的天空,长吁短叹。

而这叹息声被刚好走来送书卷的李乾听到了,李乾轻声道:“父亲还在为迁都的事情忧心?您不是说朝中大人多半反对,迁都不会成功么?”

李靖一声叹息,道:“你呀,天真,迁都北平是谁提出来的你不知道?有他在,指不定还会搞出什么手段来。”

李乾微微一怔,旋即反应了过来道:“您是说杨指挥使?可天降祥瑞于北平与杨指挥使能有什么关系?”

李靖皱着眉,嘀咕道:“前两日上奉天殿的夏元吉,为父打听过了,他乃是辽东乡试的第一名,更是辽东重臣夏时敏之子,夏时敏是谁?那是杨帆在辽东的心腹之一。”

“夏元吉为何会到北平去?又被燕王派来传讯?为父怀疑,那北平的祥瑞就是杨帆派人从辽东到北平,再联合燕王殿下做的一个局,目的就是制造祥瑞,让陛下迁都!”

这两日,李靖翻来覆去地想,越想越不对劲。

李乾听得傻眼了,道:“不……不会吧?杨帆还能说动燕王殿下,与他一起瞒天过海?不可能不可能。”

李靖脸色阴沉,道:“怎么不可能?杨帆早些年与燕王等三位殿下一起前往凤阳,又一同剿灭了明教总坛,情谊深厚,后来杨帆又迎娶了公主,可如今他竟然蛊惑燕王,欲毁我大明的龙脉,动摇江山社稷,不行!”

说着,李靖挥了挥手道:“马上备车,为父要立刻进宫面圣,弹劾杨帆!”

李靖想一出是一出,李乾无奈只好扶着李靖起身,他们还未离开,小厮前来禀报道:“老爷,外面来了一个自称杨帆的人,要拜见您!”

杨帆来了?

李乾的脸色一变,道:“父亲,不好!杨帆定是看您三番五次阻止迁都,恼羞成怒,故上门来找麻烦来了!”

李靖冷哼一声:“老夫不去找他,他倒来找老夫了,让他进来,老夫就不信,我清廉了一辈子,他锦衣卫还能捏造罪证,定老夫的罪?”

李乾的额头见了汗,劝说道:“父亲,杨帆刚刚彻查完‘科举舞弊案’,风头正劲,陛下对他信任有加,何况锦衣卫心狠手辣,什么事情做不出来?要不您还是……”

李乾想劝说李靖服个软,既然陛下想要迁都,何必再去阻拦呢?

李靖的脸色瞬间一变,喝道:“为父是怎么教导你的?做钦天监的副监,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迁都事关大明的国运,江山社稷,岂能被小人所威吓?”

随即李靖大袖一挥,命仆从将杨帆给请进来,备好茶水点心,他李靖不惧杨帆!

不多时,杨帆走了进来,笑容满面的说道:“晚辈杨帆,今日得闲路过李大人府邸,特来拜会,希望不会打扰李大人。”

李靖心中虽厌恶杨帆,但基本的待客之道,他微微一笑,道:“杨大人客气了,如今杨大人可是朝中新贵,能来见老夫,岂会打扰?”

杨帆落座后仆从前来送茶,李靖笑呵呵地与杨帆说他这茶的来历,杨帆静静地听着,最后说道:“李大人家中的茶虽不是什么名贵的茶,却自有一股芬芳,如李大人的为人为官,两袖清风,一身傲骨。”

李靖被杨帆夸奖,很是受用,不过他却没有得意忘形,而是抚须道:“杨大人今日来老夫府上,有什么话直说吧,老夫不喜欢那些弯弯绕。”

“李老大人爽快,今日晚辈来,乃是为了迁都的事情。”杨帆微微颔首

果然!

说起迁都,李靖的脸瞬间板起来,道:“若杨大人来劝说老夫同意迁都,老夫可以告诉你,不行!”

轰隆隆!

阴沉的天空响起了一声闷雷,杨帆往身后望了一眼,然后轻声说道:“龙脉之说虚无缥缈,而北平与应天在地位置上,对我大明的影响显而易见,迁都北平可辐射广袤的北方,亦可抑制元廷残部。”

“凉国公虽击溃了北元皇廷,北元灭亡,但那群生活在广袤草原上的敌人是不会消失的,还有我大明的辽东与永安都司,迁都北平对这两地也有很大的好处……”

轰隆隆!

又是一声闷雷,李靖冷笑,道:“杨大人说了那么多,看似忧国忧民,实则真正的目的,怕是为了你的辽东与永安都司吧?”

杨帆的脸色微微一变,说道:“李老大人何出此言?我杨帆为大明为天下百姓,绝无私心!”

李靖瞥了杨帆一眼,道:“那老夫问你,那北平的祥瑞又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你一手伪造的?”

杨帆面露惊诧之色,说道:“北平祥瑞人所共见,我怎么去那么远的地方伪造?难道,不是你李大人亲眼所见的,就是假的祥瑞?”

李靖横眉冷对,道:“没错,老夫只相信老夫亲眼所见的事物,杨大人,迁都之事无论你说什么,老夫都不会同意!”

轰隆隆!

惊雷炸响,李靖起身转过身去微微仰起头,身后,杨帆坐在那儿一声叹息,道:“李大人既然这么说,那我无话可说,不过,我杨帆做事问心无愧,天降祥瑞,李大人不相信,我也没有办法……”

杨帆后面说的什么,李靖压根没有听见,他的目光被远方云层里面的东西吸引住了,他的瞳孔微微收缩,呼吸急促,全身都紧绷了起来。

杨帆还在自顾自地说着:“请李大人为了国家社稷,为了大明的稳固,再仔细考虑考虑,若是有李大人相助,迁都的事情肯定可成。”

说着,杨帆起身就要告辞,李靖猛地转过身,一把拉住杨帆道:“杨大人……可看见了天上的……的东西?”

杨帆眉毛一挑,往上空看了看,道:“我方才没往天上看,李大人看见了什么?”

李靖的嘴角动了动,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道:“没什么没什么,杨大人先回去吧。”

杨帆一脸莫名其妙地看着李靖,又往上面望了望道:“李大人,您没事吧?”

李靖摆了摆手,没有说话。

杨帆只好道:“那请李大人保重身体,杨帆回去等您的好消息。”

待杨帆离开后过了一会儿,李乾连滚带爬地跑了进来,颤抖地说道:“父亲!父亲!孩儿刚才在天上见到了……”

李靖缓缓地转过身,脸上的表情极为复杂。

“为父也看见,龙!天有飞龙自南向北隐入云间,儿啊,龙气北移,难道真的如同杨帆所说?我大明该迁都北平?可是,为何为父测算的与之相悖?”

李乾见到父亲的神情,凑上来扶住了李靖道:“父亲,您一辈子都在研究天文历法,您的测算肯定不会出差错,但是……但是陛下是真龙天子,是天选之人,陛下的命令就算是老天,也要顾虑三分不是?”

李靖从极度的震惊之中缓过来一点,说道:“吾儿说得有道理,北平的祥瑞应是真的,北平现奇石,地涌醴泉,今日应天又现出真龙在云中从南往北飞,这是上天给我等的示意,迁都,不可违逆,不可违逆啊!”

“如今城中一定还有很多人都见到了真龙,为父这就要前往宫中,见陛下,为父支持陛下迁都,立刻备车!”说完,李靖就强撑着起身。

皇宫,奉天殿。

半个时辰之后,朱元璋望着跪在殿内的李靖,眉头紧锁道:“李大人,你说什么?见龙?”

李靖点了点头,面露敬畏之色道:“老臣不敢欺瞒陛下,今日杨大人到老臣家中拜访,我二人闲聊的时候惊雷大作,老臣仰望天空,就见云层之中有一龙在飞行,从南到北,最后隐没于云层中。”

朱元璋心中一动,问道:“你见了真龙,杨帆可见到了真龙?可还有其他人作证?”

李靖高声说道:“杨大人未见到,但是城中有许多人都见到了此祥瑞,陛下,真龙从南到北,这是上天在预示让我大明迁都,老臣从今日起,全心全意支持您迁都!”

朱元璋的嘴角微微上扬,杨帆承诺十日令百官彻底转向同意迁都,还未到十日,李靖这个关键人物,已然站在了朱元璋这一边。

朱元璋清了清喉咙,说道:“李爱卿,迁都之事需徐徐图之,朝中有许多大臣不想迁都,要说服他们恐花费些功夫。”

李靖神情无比严肃,说道:“陛下,老臣愿意明日在朝堂上,说服诸位大人,如今上天示警,迁都宜早不宜迟!”

如今李靖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催促朱元璋赶快决定迁都的事情。

朱元璋“勉为其难”地答应了,说道:“也罢,那咱明日早朝再与群臣商议,说服群臣就看李爱卿的了。”

李靖弯腰行礼,信心十足的道:“请陛下放心,明日老臣就算拼上老命与阻拦迁都的人同归于尽,也要促成此事!”

朱元璋对李靖动不动“同归于尽”的行为哭笑不得,好生鼓励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