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求速死醉剑书生

第两百四十八章 督造新都

李靖认死理,脾气倔强地像头牛,但倔牛也有倔牛的好处,一旦李靖改变了想法,同意迁都,他就会为迁都冲锋陷阵,不遗余力,让人又爱又恨。

待李靖走后,朱元璋命人将朱标叫来武英殿。

朱标今日也听说了京城“见龙”的传闻,待到了武英殿,听说李靖态度的转变后,不禁喜出望外,他握紧拳头,赞道:“杨先生腹有奇谋,儿臣就知道,他肯定能促成此事!”

朱元璋笑了笑,问到:“杨帆究竟是耍的什么把戏,竟能在天空之中令飞龙现身?”

朱标想了想,老实回答道:“父皇,此事具体是怎么运作的,儿臣也不知晓,不过前些日子从辽东来了一批人,其中还有一些辽东军器局的匠人,儿臣猜测此事应该是有辽东军器局的匠人相助。”

辽东军器局在杨帆、刘伯温的支持下,规模越发庞大,因匠籍改革促进了匠人的生产力与创造力,如今每年辽东军器局都能掏出一些新玩意儿。

朱标轻声说道:“父皇,既然李大人决心推动迁都之事,迁都应再无阻碍,如今应当早做打算,派遣一位能力强又值得信赖的人,赶赴北平修建皇宫才是。”

朱元璋微微颔首,他心里的确有人选,那个人就是杨帆。

杨帆去年、今年连续彻查大案,威风八面不假,但恨杨帆的人多如牛毛,继续待在应天不是什么好事,让杨帆去北平督造皇城避避风头,北平是朱棣的封地,到了那边没有人能将手伸过去。

想到这里,朱元璋轻声说道:“咱准备让杨帆去督造新都,你觉得如何?”

朱标躬身行礼,满面笑容道:“父皇选的人选,与儿臣想的一样,此事非杨先生莫属!”

杨府,杨帆离开了李靖府邸后并未立刻归家,而是往应天最出名的酒楼去,采买了许多酒菜,才归家。

杨帆的府邸外墙壁上,悬挂着六十二面木板,随着风微微浮动。

木板上雕刻的乃是当初六十二位中榜士子来拜访,得知杨帆熟睡后留下的话语,在应天可谓一桩美谈。

入府邸到了后院,杨帆刚走进一院落,就听里面传来一个清朗的声音:“杨大人终于回来了,你若再不回来,吾与王兄,还有元吉可就要饿死喽。”

青年身材高大眉目舒朗,一表人才,正是大明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

曹国公李文忠过世后,李景隆承袭了李文忠的爵位,不过,他后来又返回辽东继续任职,直到这一次,杨帆要促成迁都的事情,李景隆才与王图、夏元吉一同暗中返回。

杨帆见到三人便笑容满面,告罪道:“让三位久等了,李大人着实难对付,花费了不少唇舌,当然,最重要的是那飞上天的‘真龙’。”

仆从将酒菜陆续搬入院子,众人开怀畅饮。

王图忍不住说道:“大人,应天到底是京城,这美酒佳肴无数,可惜酒水的烈度差了些,比不得咱辽东的烈酒痛快。”

杨帆仰面而笑,与他们畅聊应天的美食美景,又问起了辽东的近况。

李景隆一说起辽东的近况,眼眸发亮道:“辽东的移民屯田进行得很顺利,年初辽东军器局将耕犁再度革新,据主管农事的诸位大人反映,效果极佳,还有安乐州的马市,规模比以前大了两倍不止。”

辽东的变化与繁荣,李景隆与有荣焉,道:“不止是辽东繁荣,永安都司经过去年的大案,流放了诸多人到永安都司,倒也组成了不少村落,逐渐安定下来有了人气。”

若非杨帆这次着急,李景隆不得不来,他还想继续待在辽东,帮刘伯温分担政务。

杨帆与三人推杯换盏,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他轻声说道:“辽东、永安都司已经走上正轨,九江,吾这里有一件大事,要你们与我一起完成。”

李景隆神情一正,说道:“大人莫不是又要动兵?如今高丽皇室与高丽的李家已经产生矛盾,互相猜忌对抗,吾估计他们彻底翻脸还要几年才行,此时出兵会不会太急了?”

杨帆挥挥手,道:“辽东出兵高丽还不是时候,吾指的大事,乃修建新都。”

李景隆、王图互相看了看,颇为惊讶,夏元吉眸子一转,问道:“先生是说,陛下会将督造新都的事情,交给您?”

杨帆微微颔首,说道:“十有八九,修建新都事情千头万绪,要在如今北平城的规模上扩建城墙,修建新城结构以及皇宫,我身边虽有锦衣卫,但人手还是不够,我需要九江你与王图,

还有元吉帮我。”

闻言,李景隆二话不说答应下来,他虽想回辽东继续就职,但杨帆开口,他李景隆义不容辞。

王图、夏元吉也没有任何异议,当即答应下来。

四人饮酒畅谈直到很晚才散去,一夜无话。

次日清晨,皇宫奉天殿。

满朝文武诧异地望着站在御阶前,滔滔不绝的李靖,一阵无语。

今日的李靖就像换了一个人,慷慨激昂支持迁都。

“迁都,乃利国利民的大计,不迁都不顺应天意,不迁都就是要坏我大明的风水与根基!”

李靖环视四周,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李靖将话摆在这里,谁不同意迁都,老夫第一个与他同归于尽!”

奉天殿内一片寂静,朱元璋嘴角含笑望着这一切。

百官里不想迁都的,以李靖为幌子反对迁都,然而今日这幌子竟倒戈相向,他们还有什么理由阻止迁都?

东阁大学士吴沉眉头微皱,说道:“李大人,迁都之事事关江山社稷,不可因为‘见龙’之说草率觉醒,吾认为不妨从长计议……”

吴沉的话还未说完,李靖勃然大怒道:“老夫亲眼所见,云中有龙从南飞向北方,应天城中也有诸多百姓见到,这不是志怪故事,山野传闻!”

说着,他更是指着吴沉,喝道:“吴沉,你三番两次阻挡迁都,莫非心怀叵测,要断我大明的气运不成?”

李靖一顶大帽子扣下去,将吴沉气得够呛。

前几日,李靖站出来反对迁都的时候,他们站在一条船上,才过了几日,李靖翻脸不认人。

吴沉沉声说道:“李大人莫要胡言乱语,吾吴沉对大明的忠心,天地可鉴!”

李靖轻哼了一声,说道:“吴大人既然对大明对陛下忠心耿耿,更不应该阻拦迁都,请吴大人不要自误!”

李靖的倒戈令吴沉等诸多大臣阻拦迁都的“大旗”倒了,除了吴沉、丁廷等几位官员试图与李靖辩论外,其他的大臣皆偃旗息鼓,知晓今日是拦不住迁都了。

朱元璋待无人敢再站出来之后,方高声说道:“既然诸位爱卿都没有异议,那迁都一事便正式敲定,我大明未来的新都,就在北平!”

朱元璋举目望去,目光落在了工部尚书赵俊的身上:“赵俊,你来说说修建新都要花费多少时间,又要花费大概多少的银钱?”

赵俊缓缓地走出来,思考了一会儿,说道:“陛下,若要迁都,就需要在如今北平城的基础上再扩展城墙,并修建皇宫,新都的皇宫规模必定要超过应天的皇宫。”

顿了顿,赵俊计算道:“若是徐徐图之,应要花费十到十五年左右的时间,若加快速度缩短工期,也得七八年左右,至于花费的银钱臣无法具体估量,不过可以推算出工匠与工役。”

根据赵俊的推算,修建皇城应该要八万到十万的工匠,工役怎么说也得一百万人次。

赵俊掰着手指头说道:“就算刨除各种材料的运输,朝廷每年向北平运送的粮食,恐怕要不下于六百万石,工匠等吃喝都是需要钱粮的。”

待赵俊算完了这笔账,朱元璋环顾四周,说道:“修建皇城任重而道远,诸位爱卿谁愿意担此重任?”

文武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敢站出来。

韩国公李善长当初督造中都凤阳,里面多少腌臜事?这新都北平里面的利益纠葛与脏事少不了,万一再查出来,领头的官员肯定逃脱不了干系。

去年郭桓案,今年科举舞弊案,多少官员被杀?那应天法场上的血迹还未干呢。

见无人站出来,朱标主动走出,道:“父皇,儿臣向父皇保举一人,此人刚正不阿一心为国为民,若他去督造新都,当万无一失!”

说着,朱标看向了一直保持安静的杨帆,朗声说道:“督造新都,非杨帆杨大人莫属!”

与杨帆不对付的官员们听到这话,皆瞪大了眼睛,这么一件耗时时间长,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交给煞星杨帆,他们可太高兴了。

礼部尚书邵质嘴角上扬,说道:“督造新都责任重大,除了杨大人之外,臣想不到谁可以去北平,陛下,臣也首推杨大人!”

邵质的话提醒了众官员,既然迁都的事情避免不了,将杨帆送走也是一桩美事。

何况按照工部尚书赵俊的说法,营造新都至少有七八年的时间。

漫长的时间里,一旦杨帆犯了什么错,朝中

的官员还能借此发难,何乐而不为?

“杨帆,既然诸位爱卿都推举你,那这营造新都城之事就交给你了!”朱元璋当即做出了决定道。

杨帆在众人的“吹捧”中走出来,高声道:“臣杨帆,领命!”

对自己受命建造新都,杨帆早有预料,故受命之后立刻向朱元璋请命:“陛下,建造新都事情千头万绪,臣要向陛下讨些帮手,请陛下恩准。”

朱元璋大手一挥,说道:“凡是你需要的人手,你尽管说就是,咱全力支持你!”

杨帆的目光流转,道:“这营造新都势必要勘探地形,讲究风水,故工部尚书赵大人,需要与臣一起往北平去,短则半年长则一年,还有钦天监的李大人也需要与臣同往。”

闻言,李靖一喜,身为钦天监的监正能亲自参与建造新都,乃是他的荣幸。

工部尚书赵俊苦着脸,幽怨地瞪了杨帆一眼,不情不愿地说道:“臣,遵旨!”

除了李靖、赵俊之外,杨帆又向朱元璋讨了锦衣卫副千户,如今已经升为千户的纪纲,以及庞英、王谦,还有杨帆在辽东的旧部王图,以及曹国公李景隆等一同前往北平。

休看杨帆钦点了不少人,但要营造新都,这些人手还不够,还要有善于营造工匠的巧匠。

此事就交给了工部尚书,大冤种赵俊来办。

同杨帆去北平,赵俊心里八百个不愿意,却不敢违逆朱元璋的旨意。

赵俊、李靖,以及整个应天城优秀的工匠都为此事忙碌。

杨帆则留在宫中,陪伴朱婉儿等待孩子降生。

洪武二十一年五月底,朱婉儿产下一女,马皇后为她取名,杨多福,马皇后希望这孩子未来能一生顺遂,多福多寿。

六月一日,黄昏。

杨帆跟随云奇来到武英殿,他今日得闲又想着再有三两日就要离开应天,故来拜见朱元璋。

武英殿内一片寂静,云奇轻声说道:“杨大人,您那锦盒里面的东西到底有何用?怎么方才见那模样甚是古怪?”

杨帆笑了笑,说道:“云内官莫急,等以后陛下用上了,你自然知晓。”

二人入了武英殿内殿,却听见一阵轻微的鼾声,杨帆举目望去,御案后朱元璋正拄着头,睡着了!

岁月催人老,勤政了大半辈子的朱元璋,这是第一次在黄昏的时候于武英殿入睡。

云奇见到这一幕,看了一眼杨帆,杨帆摇了摇头压低声音道:“你且去吧,我在这里等着就好。”

云奇微微颔首,又望了一眼朱元璋,走出内殿。

夕阳的日光落在朱元璋的脸上,为他银白的发丝与胡须染上一层金色。

杨帆忽然一阵恍惚,眼前这位大明帝国的缔造者,若是按照史书记载,生命已经不足十年……

时光催人老,英雄一世的洪武皇帝,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到了人生暮年。

洪武皇帝之后,应是朱标继位成为皇帝,也不知这位历史上意难平的太子,会将大明带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