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第三〇〇章:招安?诏安
赵佶在阴影中抬起头,额角的冷汗已经开始汇聚成珠,顺着脸颊滑下。他看着方梦华,眼中夹杂着疑惑与不解。方梦华的话让他感到震惊,但同时,他心中也涌现出了一丝难以抑制的欣赏与好奇。他向来喜欢才情出众之人,方梦华不仅美貌出众,还展现出非凡的治世手段——这样的大才,若能纳为己用,岂不是为己所喜,为天下所福?
他忍不住试探道:「方教主不似昔日方腊那般,与朝廷水火不容。朕以为今日相见,便是要谈招安一事。朕心中已有定计,只要妳归顺朝廷,朕自可破例,以妳的才华即便女子亦可入朝为官。且,若妳愿意入朕的后宫,朝堂之外,妳自然也有一席至高无上的位置。」
说到这里,赵佶目光中带着一丝温柔与期待。毕竟,他从未见过一个女子能够如此能干,若能纳入自己的后宫,定是一段传世佳话。
然而,方梦华闻言只是轻轻摇了摇头,脸上露出淡淡的笑意,仿佛对赵佶的提议并不感到意外。她放下手中的茶盏,目光坚定,声音冷静却不失礼貌:「陛下,您的好意本座心领了。但招安一事,怕是行不通的。」
赵佶眉头微皱,显然没料到方梦华竟会如此干脆地拒绝,他不禁有些不悦:「为何?方教主如此聪慧之人,难道不明白归顺朝廷乃是为民之福、为己之利?妳难道真要与大宋为敌不成?」
方梦华淡然笑道:「陛下,本座并非十三兄,从未想过与朝廷为敌,更不想成为天下的乱臣贼子。本座保持克制,是因为我明白大宋的国力,并不想让百姓遭受更多的战乱与痛苦。可您也清楚,在如今的宋朝文官体制中,一个像小女子这样的人,根本无法发挥任何作用。」
她的眼神锐利起来,仿佛直视着赵佶内心深处:「宋朝的文官体系讲究的是层层递进的仕途晋升,而其中的规则与利益链条早已盘根错节。即使本座有心为民谋福,到了朝堂上也会被种种规则掣肘,反而难以施展抱负。那时,陛下也只能看着我陷入无数的文牍争斗和权力斗争中,渐渐失去所有本该有的作为。」
赵佶心中一动,想要反驳却一时语塞,他的确明白文官体制内的复杂与保守。这些年,朝堂中的勾心斗角,他看在眼里却无力改变。若方梦华真如她所说,那她上朝为官的确未必能有所建树。
方梦华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陛下,东海百姓的命运已经与本座密不可分。在那里的百万生民,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未来都依赖于明教。如果本座接受招安,他们会如何?他们将被重新纳入宋朝的税赋和徭役系统,被那些贪腐的地方官员所剥削。本座的责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我对这些百姓负有责任,就像陛下您对大宋亿万子民负有责任一样。」
赵佶的困惑加深,他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些许焦虑:「可若妳拒绝归顺,今日见面又是为何?妳若不招安,朕实在不明白妳到底想要什么。」
方梦华站起身来,身影优雅却充满威严。她走到窗前,望向远处的天际,仿佛在看着无尽的未来:「我今日来,是为了大宋的未来,为了避免江南再燃战火,避免百姓再受战乱之苦。而非招安。」
她转身看向赵佶,眼神中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坚定与决然:「陛下,本座不是来求和,而是来告诉您,宋朝已经无法单凭一己之力守住天下。北面金兵压境,江南若再开战,必然内忧外患彻底糜烂。如今的局势,宋朝需要一个能够稳定南方和海疆的力量,而这个力量,就是我舟山军。」
赵佶愣住了,他没想到方梦华竟然如此直接。
方梦华继续道:「本座可以保证江南的和平,避免战火蔓延,让明州一带继续为宋朝贡献税赋,维持南方的繁荣。但这一切的前提是,陛下需要明白,舟山军与本座不是您麾下的臣子。」
赵佶终于明白了方梦华的意思。她不是来谈招安的,她是来谈条件的。而她提出的条件,几乎是要宋朝承认她在东海及江南的独立地位。赵佶心中翻江倒海,无法接受这样的提议,但方梦华的分析却让他不得不正视当前的现实。
方梦华退后一步,给赵佶留下一丝喘息的空间:「陛下,本座知道诏安这决定并不容易。可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任何人的迟疑而停下。您只需明白,本座不是为了自己而来,而是为了那片土地上百万百姓的命运,以及大宋的存亡。」
她的声音在房间中回荡,仿佛一场无声的风暴,冲击着赵佶的内心。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脸色阴晴不定。而方梦华则静静地站在一旁,等待着他的回应。
赵佶的眉头皱得更深了,他一向自
负聪慧,却从未听过「诏安」一说。这位女子竟然提出如此奇特的概念,让他感到又惊又疑。他目光灼灼地看着方梦华,问道:「诏安?朕倒是未曾听过此词。妳且为朕详细道来。」
方梦华微微一笑,眼神中透出淡然与睿智:「陛下,‘诏安’与‘招安’虽仅半字之差,却天壤之别。‘招安’的意思您自然清楚,乃是朝廷以赦免之恩招降反叛势力,令其纳入朝廷体系。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所有归降之人皆是朝廷手中的一颗棋子。但诏安不同,乃是当局者已无力对现状进行实质性改变,只能通过一道诏书,单方面将既成事实圆回来,自保颜面。」
赵佶若有所思地盯着方梦华,心中却仍有些疑惑,似乎还不完全理解她的意图。
方梦华继续解释道:「陛下,如今的现实就是,明州,尤其是昌国县,已然在我明教的掌控之下。那里的百姓受我明教庇护,朝廷的权威已经无法伸及。虽然明州在法理上仍属于大宋,但在实际治理上,那里已经脱离了您的掌控。」
她顿了顿,目光坚定,仿佛要让赵佶看清现实:「本座所说的诏安,便是陛下您下诏,将明州封为本座的封地。如此一来,在法理上,大宋依然保持了对明州的主权;而在实际中,您承认了现状,既圆了这段尴尬的局面,又为史官留下了合理的解释。」
赵佶的目光从迷茫转为锐利,声音略带一丝不甘:「那妳说,朕为何要承认妳们已经掌控明州?那可是朕的江南重镇。」
方梦华并不惊慌,反而语气平静地说道:「陛下,您有两个选择。若拒绝诏安,宋军势必还要耗费巨大的兵力、财力试图重新控制江南,然而以大宋目前的军力与财力,恐怕难以负担北面抵御金兵的重压同时,还要南下剿灭我明教。到那时,您试想,一旦战火燃起,江南的繁荣必将毁于一旦。」
赵佶听罢,面色阴晴不定。方梦华的话让他无可辩驳,他深知宋军如今的窘境,更明白无法轻易抽调足够的兵力再次征伐江南。然而,他心中仍有不甘,放弃明州岂非是一种屈辱?
方梦华仿佛看透了他的心思,轻声说道:「陛下,您无需觉得屈辱。封我明州和东海之外所拓之岛,表面上看似退让,但实际上却为未来的王朝保留了法理上的统治权。即便本座暂时掌控这些地方,史官的笔仍会记载为大宋的领土。几百年后,无论是您的后继者还是别的后世朝代,都可以宣称这些土地从未离开过华夏。」
她的声音渐渐低沉,仿佛为赵佶勾勒出一个恢弘的未来:「待后世在您的基础上统一这些土地时,东海新拓之地所有的历史记载都会以‘大宋宣和年间’作为开端。那些地方的史书都会记载为您的功绩,您不仅保住了大宋的领土,还为后世开创了华夏的未来。」
赵佶听到这里,脸上的紧绷稍稍缓和了些,心中渐渐被说服。他虽然仍有疑虑,但方梦华的提议无疑为他提供了一条摆脱当前困境的出路。他可以通过一道诏书,不仅化解当下的现实危机,还能够为自己保住体面。
方梦华见赵佶神色有所松动,继续说道:「陛下,除了江南之事,本座还为您考虑到了眼前的危机。北面金兵虎视眈眈,一旦南下侵宋,我舟山军即使有心抗金,但在朝廷的北方大地上,我们的身份毕竟是‘反贼’,师出无名,无法光明正大的加入与金兵对抗。」
赵佶点头,明白她的意思。他知道,若舟山军能真正投入抗金战场,的确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所以,」方梦华继续道,「陛下若能再下一道手诏,告知黄河以北的各州县,准许‘江南义勇军’的入城休整,并提供三个指挥(约1500人)编制的粮草补给,便可以为我们抗击金兵提供合法的名分。一旦金兵大举南下,我们可以在您名义之下作战,保家卫国。如此一来,陛下您不仅无需再担心江南的叛乱,还能多一股抗金的力量。」
赵佶眉头微皱,心中快速盘算。方梦华提的条件看似苛刻,但实则只是允许1500人的粮草补给,对于大宋而言并非沉重负担。而若能换得江南的稳定和她的支持,这笔交易未尝不可。
赵佶沉思片刻,终于说道:「三指挥的人马而已,朕可以准妳。但妳须记住,这只是为抗击金兵,若妳再有其他非分之想,朕绝不会手软!」
方梦华微微一笑,向赵佶拱手道:「陛下英明。本座必不负您的信任,定为大宋尽绵薄之力。」
赵佶点了点头,随即他亲手写下一道手诏,准许舟山军在黄河以北的各州县获得粮草补给,以「江南义勇军」的名义参与抗金。
当诏书交到方梦华手中时,赵佶的心中依旧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不知道这一步究竟是对是错,但现实已经容不得他有更多的选择。
方梦华将诏书收入袖中,目光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风云变幻。她轻声说道:「陛下,您不会后悔今日的决定。」
赵佶沉吟片刻,神色中掠过一丝矛盾。他已经同意了方梦华的「诏安」提议,但依照惯例,封地之主必得有个名分,以示朝廷恩宠。他放下手中的茶盏,略带期待地问道:「既然封了明州为妳的封地,那你想要朕封妳什么官爵呢?」
方梦华闻言,抬眸淡笑,眼神中闪过一丝调侃之意:「陛下,本座并非您的臣子,封什么官爵对我而言并无意义。您大可以随意封个什么,只要朝廷上下能将这一现状合理化,史官们笔下的记载顺理成章就行。至于其他,倒也无所谓了。」她轻描淡写地一笑,语气中透出一种不拘一格的洒脱。
赵佶怔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方梦华会以如此轻松的态度回应这个问题。大宋朝堂中,多少文武官员争破头都想升官加爵,求一个名正言顺的封号。而眼前这个女子,似乎全然不在乎这些虚名,更像是在戏谑他提出的「封官」建议。
他苦笑了一下,目光转向手中的茶盏,显得有些无奈:「如此说来,朕倒成了自娱自乐的君王了……」
方梦华淡然一笑,语气却依旧从容:「陛下,如今这封官不过是大宋的体面罢了。既然局势已如此,何不顺水推舟,给自己留个名留青史的机会呢?」
赵佶点了点头,似乎已然接受了方梦华的话。他喝了一口茶,努力压抑内心的疑虑与疲惫。然而,自进入樊楼后,他便隐约觉得精神渐渐疲惫,头脑也有些昏沉。对抗迷香的解药效果已过,眼皮开始沉重,他端起茶盏,再次喝了几口茶,试图提神,然而效果甚微。
方梦华见赵佶已经几近力竭,微微一笑,转身向李师师打了个手势。李师师立刻会意,缓步走到赵佶身旁,轻声劝道:「陛下,已是深夜,您劳心劳力,还是早些歇息吧。」
赵佶迷迷糊糊地看了李师师一眼,点了点头。他的意识已经渐渐模糊,但方梦华的身影依旧清晰留在他眼前。她的每一句话都如同回音般在他脑海中回荡,似乎仍在引导着他做出某种决策。
「朕……嗯,朕困了。」赵佶喃喃低语,最终靠在李师师的扶持下,倒在塌上昏昏睡去。
方梦华目光冷静,走到赵佶身边,轻轻解下他腰间佩戴的一枚腰牌。那是象征着最高通行权的腰牌,借此她便可以自由出入皇城。这件事她早有准备,只是让赵佶全程在不知不觉中配合。
「多谢陛下。」方梦华轻声自语,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讥讽。赵佶昏睡中,毫无察觉。
李师师看到方梦华顺利取下腰牌,微微点头:「教主,出城的安排已经妥当。」
方梦华将腰牌收入袖中,走到窗前,望向仍然寂静的宫城。夜色浓重,隐约传来门外的风声。她回过头,看了眼沉睡的赵佶,心中已有了计策。她微微一笑,转身走向李师师,「多谢妳的配合,思思姐。」
李师师深深一揖,轻声道:「教主,能为您效劳是师师的荣幸。」两人相视一笑,仿佛一切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