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西军入援
赵构策马而行,目光直视远方的北方营地。他明白,此行凶险重重,但为了宋室江山,纵然万死,亦在所不辞。随行的张邦昌、高世则面色沉重,默默跟随在后,皆无言语。
李梲与郑望之领命早已回金营,完颜宗望的条件已然传至朝中。赵构一行北上,不日便抵达金军大营。
营帐内,完颜宗望端坐于主位,目光冰冷,眼神中透出无尽的傲慢。他身后立着李邺、沈琯等降臣,而完颜昂、完颜宗弼等金将也赫然在列。
赵构昂首阔步入内,毫无惧色,直视完颜宗望,抱拳说道:「大宋有诚议和,今日赵构前来,愿为两国之和尽一己之力。若能为江山百姓带来片刻安宁,赵构虽死,亦无遗憾。」
完颜宗望冷笑一声,挥手示意:「既来此,自当按我金国条件行事。宋人须以实物相抵,若有一分隐瞒,和议便作罢。」
赵构神情不改,沉声道:「若我宋朝已尽全力,尔等又当如何应诺?」
完颜宗望哼了一声,未作正面回应,心中却也暗自惊讶于赵构的从容与胆识。他并非不知赵构之勇,但今日面对如此局势,依然能镇定如常,实为难得。
于是,两国的议和谈判在这紧张的气氛中逐渐展开。然而,尽管赵构无畏无惧,金人贪婪的索求仍如猛兽般吞噬着宋廷的一切。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早已成了金人虎视眈眈的目标。而赵构的入质,亦只是暂时平息战火的权宜之计。
赵构心知自己此行凶多吉少,然而他心中仍抱有一线希望,愿以自身的牺牲换取大宋的片刻安宁。金营的寒风凛冽,仿佛预示着前路的无尽险恶,而汴京城中的大宋朝臣,已开始为这场未完的劫难而忧心忡忡。
当李纲巡视城防回来时,却惊闻朝廷已经发出允诺金人所提苛刻条件的誓书,康王赵构与张邦昌更已奉命前往金营充当人质。
这一消息如同巨石般砸在李纲心头,他的目光变得黯然,心如死灰。但随即他将一份圣旨收进怀中,那正是割让三镇的诏书。他咬紧牙关,暗自发誓道:「即便朝廷自毁长城,亦不可使我北地失守!」
他没有发布割地诏书,心中默默祈盼各路勤王援兵早日赶到。
赵桓听说后,面露犹豫,目光在李纲身上来回扫视。朝堂之上静谧无声,唯有李纲一人神色坦然,目光坚定,仿佛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从怀中取出的几份奏表静静放在御案上,每一份都象征着一方勤王之军的到来,一丝生机。然而,赵桓的手却僵在半空,始终没有去拿那些奏表。
「李纲,」赵桓半晌才开口,声音里带着深深的疲惫与愤怒,「朕虽不欲割地,却又不得不为城中百姓之命考虑。汝等文臣一再劝阻,然若金人怒而破城,汴京将如何自保?」
李纲听罢,缓缓垂下身,沉声说道:「陛下容臣禀告。臣并非不顾百姓性命,然今日若轻易割让太原等三地,不啻断我北疆之屏障,断我大宋之血脉!今日割地,来日金人索求将更无止境,国土将如破堤之水,一去不返!」
赵桓脸色微微一变,声音微带颤抖:「然则康王、张邦昌岂不危矣?李卿若扣下诏书,难道便能救得他们性命?」
李纲冷静地答道:「康王身为皇族,便当以天下为重;张邦昌身为宰相,岂可惜命而轻弃我大宋之地?他们既为人质,便当做好为国尽忠之准备!只要援军一至,形势自可逆转,到时若再与金人谈判,便非割地之事。」
赵桓听到这里,双手微微握拳,神情挣扎。作为君主,他内心深处知晓李纲所言极有道理,割地之举确是饮鸩止渴,但又怕错过求和机会,招致更大灾祸。犹豫片刻,他语气稍缓,试探地问道:「李卿可有退敌之策?」
李纲缓缓点头,言辞坚定:「若援军一至,可分为三步。其一,我军防御当继续加强,坚守汴京城池;其二,派出各地勤王军在城外集结,形成合围之势,使金人不敢贸然攻城;其三,待形势稳定后,派使臣与金人谈判,以强对强,则不必割地,也能保全京师。」
赵桓凝视着李纲,眼中似有动摇,但仍显挣扎。片刻后,他摆摆手道:「朕再思量一二。」他转向殿中群臣,环视一圈,问道:「众卿家意下如何?」
御史大夫秦桧从队列中走出,轻咳一声,冷冷道:「陛下,臣以为李纲所言乃空谈。金人十万大军压境,汴京虽有高墙厚垣,然人力终有限。即便援军赶至,也恐不过杯水车薪,难挡金人进逼。臣以为,不如以割地暂换一时安稳,免得我京师再受兵燹之祸。」
赵桓闻言,脸色又黯然几分,目光
闪烁不定。
李纲不禁一拂袖,大步上前,怒道:「秦御史,汴京百姓已被朝廷搜刮殆尽,谁还能忍受割地之辱?此举若成,将来金人更有借口索求,天下百姓安得宁日?臣愿以死劝阻!」
赵桓见李纲言辞激烈,心神更加动摇。正在此时,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卫慌慌张张地闯入大殿,俯身禀报道:「启禀陛下!方才城西一处哨塔探得河北勤王军已至汴京城外三十里,先锋军统领马忠统制官已递交军令,表示将尽快进驻汴京增援!」
赵桓闻言,微微一怔,目光顿时闪现一丝希冀。
李纲趁势俯首进言:「陛下,马忠等勤王军马已至,此乃天助我宋!请陛下收回割地诏书,继续巩固城防,待勤王援军合围,届时金军必无力再战,我军当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赵桓抬眼看向李纲,目光逐渐坚定起来。他终于缓缓点头,长叹一声,吩咐道:「李卿之计,朕从之。来人,将割地诏书收回,命城防加紧布防,静待勤王援军会合!」
李纲大喜过望,伏身领命。他高声道:「臣定不负陛下重托,与京师军民同生共死,誓死守卫我宋京城!」
赵桓看着李纲坚定不移的神情,心中那份沉重的压抑似乎轻松了些许,仿佛又看到了眼前一线生机。
汴京城外,尘土飞扬,烽烟四起,金兵围城已久,京中气氛沉重,城内百姓惶惶不安。就在这绝望的时刻,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马忠率领的援军终于赶至。他们浴血奋战,数次击败金军,暂时为京西打开了一线生机。
马忠统领的部队自郑州而来,势如破竹,连破金军数营。顺天门外,马忠一马当先,挥刀冲锋,率众将士奋勇杀敌。金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纷纷后撤。汴京城头的守军见状,士气大振,鼓声雷动,声势浩大。
赵桓得知马忠捷报,心中稍感宽慰,遂急召宰臣入殿议事。福宁殿内,烛火摇曳,赵桓目光游移,面露少许喜色。宰臣路允迪站立一侧,正准备受命出使河东。
「马忠连战皆捷,京西稍通,如今金军士气稍挫,正是我大宋反击的良机。」赵桓说道,语气中带着些许期盼。
路允迪拱手应道:「陛下所言极是,然金军犹在重兵围困汴京,若不速与四方勤王兵合力,恐难久撑。」
赵桓微微点头,心中明白,京中兵力虽暂时得以喘息,但形势依旧危急。正此时,种师道与姚古等西路兵马已入京城,军容整肃,兵士们面带风尘,却目光如电,显然久经沙场。
种师道一入京,即刻进宫觐见赵桓。他身披甲胄,步履稳健,虽年事已高,却依旧神采奕奕,气宇轩昂。赵桓见状,心中大定,连忙起身相迎。
「老种经略相公,你总算到了!如今京师被围,朕正苦无良策,幸得西路兵马入京,望卿力挽狂澜。」
种师道拱手行礼,沉声说道:「臣不敢负陛下所托。西路兵马虽已抵京,但金军势大,且占据了河北、河东之要地,若不速战速决,恐城中困局难解。」
赵桓急切问道:「那依卿之见,何策可施?」
种师道略一沉吟,答道:「河北、河东乃国家之屏障,然今金军两白旗已占平阳府,且刘嗣初已降敌,形势不容乐观。臣请领泾原、秦凤路兵,兼统四方勤王之军,前往河北、河东,与敌决战。」
赵桓闻言,立即下旨,拜种师道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同知枢密院事,专督四方勤王兵及前后诸军。
宇文虚中此时也已从东南赵佶行宫赶回,他在战乱中收合散兵,并召致仕官李邈领兵驻扎汴河外,抵御金军水路进攻。汴河上,李邈的部队已然驻扎完毕,士卒们严阵以待,时刻准备迎敌。宇文虚中所收东南厢军两万余人,虽非精锐之师,但已成大宋朝廷手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赵桓见援军四起,情势稍有好转,脸上终于露出几分安慰之色。他命宰臣即刻备书,以路允迪为使,出使河东完颜宗翰部,意图与金军议和,同时以缓解城中困局。
然而,汴京上空的阴云依旧笼罩,城外的金军虽一时受挫,仍未有撤兵之意。种师道心知,此时京中士气虽稍有恢复,但若不能速战速决,待金军再度反攻,形势将更加险恶。
他心中暗自思量,既然奉命统领四方勤王兵,便需迅速整合各路军马,打破金军的围城之势。只待时机一到,便要主动出击,绝不能坐困汴京,坐以待毙。
战鼓声远远传来,西路援军已入城,汴京的命运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终于迎来了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