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第五三〇章:烟台威海
芝罘山脚下,方梦华的新设军寨中灯火通明。吴加亮应召而来,一身草莽气息与四周的舟山军将领形成鲜明对比。他虽是京东绿林会的智囊,但对舟山军的制度尚不熟悉,显得略有局促。
方梦华亲自为吴加亮斟了一杯茶,微笑着说道:「吴学究,不必拘礼。此次召你前来,是想与你商议登州、莱州的后续治理事宜。芝罘山周边增设烟台市,最东端的荣成湾设立威海卫水寨,青岛市合并胶西县囊括整个海湾。你作为京东本地人,对这一带的山川形势与人心动向最为了解,正是本座所倚重之人。」
吴加亮连忙推辞:「大当家言重了,俺不过是个山野村夫,怎敢谈治天下的大事?若是出点馊主意带兄弟们智取劫了金狗的粮草,俺还勉强能凑合;至于这内政文书,怕是要耽误教主的大计了。」
方梦华笑着摇摇头:「你虽自谦,但京东绿林会多年来在此地的山寨分布与百姓影响,少不了你的筹谋。如今不同以往,我要的不是单纯的绿林据点,而是一座座繁华的新城。大事要从小处着手,这些地方需要有人了解山寨与市井之事,也需要你这样熟悉人心的智者。」
方梦华取出一幅地图,指向芝罘半岛的位置,说道:「登州是这一带的门户,芝罘与蓬莱最为关键。登州城内原知府王师中已经投降我们而留任,虽然暂时被我们控制,但要完全改造此地的秩序并非易事。我计划将芝罘山一带按舟山的新标准设烟台市,吸纳绿林会的兄弟与周边百姓入驻,同时扩大盐场与渔业,形成新的经济中心取代现在的蓬莱府城。」
吴加亮点点头:「大当家高见,芝罘山一带土地平坦,靠近海口,确实适合设城。不过绿林会的弟兄们多年来习惯了大山生活,怕是得先花些功夫教他们适应城中规矩。」
方梦华微笑:「所以本座要你居中协调,既让他们守住绿林的忠义本分,又能逐步融入新体制。只要开出盐田、稳住渔业,再用布市、酒坊、铁作坊吸引流民和商贾,芝罘半岛会很快繁荣起来。」
方梦华又指向荣成湾:「至于这里,设威海卫水寨,作为我们舟山军在山东沿海的主要军事港口。你与孙立、呼延庆商议,将原绿林会的弟兄选出一批水性好的,训练成水兵,配合我们的战船巡防黄海海域。」
吴加亮认真听完,沉思片刻,说道:「大当家的计划细致周全,俺虽才疏学浅,但若大当家信得过,俺必尽力而为。不过,绿林会的兄弟们不一定都愿意入城,有些人怕规矩束缚,郡主若能留些山寨作为缓冲,兄弟们的心也能稳些。」
方梦华点头:「此事我早有安排。大劳山与芝罘山依旧保留绿林会原有的山寨,作为驻地与补给点,但需整合为正规编制。新设的城市由舟山军直接管理,山寨则作为辅翼,若有急战时便可彼此支援。这样既不损绿林的传统,又能将他们纳入大局。」
吴加亮听罢,连连点头:「大当家果然深谋远虑。俺看烟台、青岛、威海三地若能分头设官治理,事情会更顺当些。」
方梦华笑道:「正是此意。烟台暂交登州蓬莱县丞,未来改任市长,由我舟山军派人任职,你可辅助一二;威海卫由呼延庆负责,统筹军务与防务;莱州、青岛则由李应、朱彤兼管,负责接洽舟山的后勤与物资供应。你既是绿林会的元老,又是本地熟人,可作为三地的协调使,随时向本座汇报。」
吴加亮拱手拜道:「既然大当家如此信任,俺老吴哪怕是拼了性命,也定不负所托!」
方梦华拍了拍他的肩膀:「我相信你的忠诚与能力。接下来的局势会越来越紧张,但只要我们能稳住山东沿海,金兵南下的道路便不可能一路畅通。绿林会也将从草莽之地走向北方抗金的中流砥柱。」
当夜,吴加亮带着方梦华的命令返回临沂大寨,开始召集绿林会的弟兄商议调度之事。而方梦华则继续部署新的军政计划,以烟台、青岛、威海为中心逐步建立山东沿海的防御体系。
望着海天一线,方梦华轻声自语:「这一片土地,将是金军铁骑的墓地,也是百姓的安居之地。」
她坐于书案前,眉头微蹙,案上的地图与一卷卷任命文书让她倍感压力。随着大连、烟台、威海、青岛等地接连纳入舟山军的直辖地盘,她深知,内政治理的人才缺口已成为掣肘势力发展的最大障碍。
她现在终于理解为什么后世评价宋朝虽然武力孱弱却反而是最难造反成功的朝代了,因为与士大夫共天下这个国策彻底笼络了读书人群体,即便有读书人走草莽路线(如水浒传的王伦、吴用、宋江)也一定是为了走招安捷径。而缺少文治人才的草莽造反割据势力并不能有效治理自己打下的地盘动员出里面的人力物力潜力。从而一旦进入相持状态,哪怕宋军再废物,在四百军州这个庞然大物的朝廷面前,草莽英雄的匹夫之勇也终究会失败的。
明教舟山军体系原本就是宋朝最大反贼方腊势力的遗产,又被自己这个21世纪的精英经理人接手多年,但是随着地盘的扩大,文官人才板凳深度的缺陷到底还是出现了,以至于现在投降三心二意的王师中不得不留用,甚至狗头军师吴加亮也不得不委以重任。而几年前跟泉州水师投降的薛弼推荐自己族内子弟薛徽言这个走后门的行为也只能接受。方梦华回忆南宋的史料隐约记得有这个名字,显然他后来是有靠自己能力科举成功的。
她缓缓放下手中的毛笔,对坐在一旁的金厦市长薛弼说道:「薛市长,近来任命的文书你已尽数知晓,你推荐的族内子弟薛徽言调往大连赴任,王师中暂留登州,绿林会军师吴加亮协助管理莱州。这些安排看似勉强补上了空缺,但都是临时之策。真正能支撑长久治理的人才梯队却依然难寻。」
薛弼轻叹一声:「郡主所言极是。大宋积累的文官体系,靠的是数百年的科举制度。虽士风腐败,但也的确培养了大量能吏,使州县治理井井有条。如今郡主兴义军而据多地,短时间内要从头搭建类似体系,实在是难。」
方梦华缓缓起身,踱步到窗边,望着远处的海天相接之处,若有所思地说道:「几年前,本座在舟山兴办新式学堂,原本是希望用教育培养出一批全新的非儒体系的管理人才。但时间还是太短,那些孩童多半还未成年,即使有些聪颖者,也不足以担起治理一方的重任。」
薛弼点头应道:「郡主所见远矣。然人才培养如树木生长,虽急不得,却也不能止步。舟山的新学堂或许还需时日,但如今,是否能以非常之策缓解当下的燃眉之急?」
「非常之策?」方梦华回过头来,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先生且说。」
薛弼略一沉吟,说道:「郡主如今势力虽仍偏于东南,但占据北方沿海多州,物产丰饶,已逐步成为京东淮南一带的抗金中枢。既然短时间内无法大规模培养新人,不如试试以下几策:
一是依靠俘降之人。譬如王师中虽未必心甘情愿为郡主效力,但用好他们,仍能暂时稳住地方。再者,金兵南下引发各地骚动,不少宋官或落魄士子未必愿投降金虏剃头口称奴才,若郡主广开怀柔之门,许以官职,可吸纳一批人心。」
「这点本座已有所为。」方梦华点头,「但朝廷那些守志不降者,多视我们为异端,恐怕未必肯效命。」
薛弼继续说道:「郡主所言不假。但此其二策:宽容思想,不拘一格用人。明教与宋朝士人之间的文化隔阂,确实是障碍,但若能以安民、抗金为大义,暂时淡化宗教色彩,再辅以因才适用之法,许多人或可不计教派之别而效力。譬如新降将中,总会有像呼延庆这般忠诚之人,只需用心甄别。」
方梦华若有所思,轻声道:「的确,明教出身者在大宋腹地很难取得士人的信任,若能暂以世俗政令为主,或许能缓和矛盾。」
沉默片刻,方梦华终于开口:「薛市长之策,确有可行之处。招降纳士、因才适用,短期内的确能缓解燃眉之急。但治国安邦终非长久之计。如今我们控制的大连、青岛、登州、莱州,均需安置长远。必须加快舟山学堂的扩展,甚至在山东新设分校,集中培养各地子弟,以应对未来的治理需求。」
她顿了顿,又说道:「另外,明教起义虽出自草莽,但既然要建立自己的新秩序,绝不能落入历代农民起义者的窠臼。必须开始设计一套全新的政务体制,将贤才与能吏逐步吸纳进来,并确保地方行政效率。这一点,我会另设专门机构,从长计议。」
薛弼拱手一礼:「郡主英明。如此方能根基长久,成就伟业。」
登州城内的会议结束后,方梦华的手令迅速传往舟山军治下各地,要求加速扩建学堂,重点培养地方行政人才。同时,她派遣特使深入北方各地,密切关注各地士人动态,尽力招揽未降金的宋朝官吏与落魄读书人。
然而,正如方梦华所担忧的,宋朝的文人阶层对明教势力的排斥根深蒂固。她的改革计划刚刚展开,便在各地引发了暗潮汹涌的人才争夺战。
「这只是开始,」方梦华站在登州城楼上,冷冷注视远方,「金兵压境,宋朝腐朽,若要真正成为这乱世之主,靠的不是刀枪,而是能治天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