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出征王庆
“父皇,儿臣以及麾下大军已然整装待发,万事俱备,只欠您一声令下,便可即刻出征!”赵桓恭恭敬敬地朝着赵佶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后,朗声说道。
此时的赵佶正端坐在御书房那张宽敞而华丽的桌案前,手持毛笔,专心致志地在纸上写写画画着什么。
听到赵桓的禀报,他微微抬起头来,目光从手中的纸笔转移到了赵桓身上,同时开口问道:
“哦?既然你们都已准备妥当,那么皇儿啊,依你之见,此次出征需要多少军费才够呢?”
赵桓略作思考,然后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启禀父皇,那王庆虽然起事时间不长,但此人颇为狡诈,且手下兵强马壮。
短短时日之内,就已经打下大片地盘,成为目前众多叛乱势力中占地最广的一方。现如今,他竟然狂妄自大到自封为楚王,公然占据了整整八座军州和八十六个县城,其影响力实在不可小觑。
因此,儿臣认为若想要彻底平定这场叛乱,至少需要一百万贯的军费才行。”
赵佶闻言,不禁停下了手中正在书写的动作,满脸惊愕之色,脱口而出道:“竟需如此之多?”
赵桓连忙解释道:“父皇莫急,虽说所需军费数额巨大,但请父皇放心,儿臣愿亲自挂帅出征,并以项上人头担保,必定能够一举将那王庆剿灭,收复失地,凯旋而归!
所以,这笔军费并非需要父皇您一次性全部拨付到位,可以根据战事进展情况逐步发放。只要有足够的军费支持,儿臣定当不负所托,不辱使命!”
“嗯,皇儿你的能力朕是知道的,五十万就五十万,朕即刻让蔡京想办法,至于粮草军械嘛,朕也让他想办法解决。”赵佶点头说道。
且不论蔡京究竟是否为奸臣,但在赵佶眼中,只要能够替他办事、分忧解难的臣子,那便是值得重用的良臣。
此时,赵佶将话题一转,开口询问道:“那么关于出征的具体时间,皇儿啊,你可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或想法呢?”
赵桓略作思索后,拱手回答道:“回父皇,儿臣觉得秋分时节左右最为适宜。如此一来,既能避免因过早出征而延误秋收粮食之事,又不必担忧天气过于寒冷会影响军队的作战能力和士气。”
赵佶微微点头,表示认同:“嗯,照此推算下来,大约也就是一个多月的时间罢了。
朕觉得这个提议甚是可行,皇儿你便着手去准备相关事宜吧。不知在此过程中,你是否需要朕为你调拨更多的兵力呢?”
赵桓连忙谢恩,并进一步提出了自已对于人员调配的请求:“若父皇允许,儿臣期望您能为我调来折可求和其麾下五千精兵强将;
此外,还有刘光世与其所部三千人马。当然,如果可能的话,还望再增派几位得力的将领,比如关胜、呼延灼以及擅长水战的呼延通将军等等……”
赵佶听着赵桓一连串报出的名字,不禁笑着摆了摆手说道:“这般逐一罗列实在太过繁琐啦!皇儿,不如你直接写个条子呈上来给朕,朕定会按照你的要求逐一为你办妥。”
赵桓闻言大喜过望,赶忙再次施礼道谢:“好的,儿臣多谢父皇隆恩!”
赵桓当即在一旁拿起纸张和毛笔将需要用到的人写下。
时间如白驹过隙,很快一月过去,出征的日子很快来临,这天,赵桓陪同赵佶一起祭祀天地,然后才来到校场上,
新军校场上密密麻麻站满了士兵,台上赵桓大声的向士兵们做战前动员,
“各位英勇的将士们:
今日,我们即将踏上战场,为了大宋的荣耀,为了百姓的安宁,为了我们的尊严和荣誉,我们必须奋勇杀敌,取得胜利!
我们是一支强大的军队,我们拥有着最优秀的将领和最勇敢的士兵。我们的训练有素,我们的装备精良,我们的士气高昂。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敌人,取得胜利!
敌人是残忍的,他们不会对我们仁慈。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攻击我们,伤害我们。但是,我们不会害怕,我们不会退缩。我们会用我们的勇气和智慧,来应对敌人的攻击。我们会用我们的武器和装备,来消灭敌人。
在战场上,我们要团结一心,互相帮助。我们要听从将领的指挥,严格遵守军纪。我们要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勇往直前。我们要相信自已,相信我们的战友,相信我们的国家。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胜利属于我们!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敌人,取得胜利!让我们一起为了国家的荣耀,为了人民的安宁,为了我们的尊严和荣誉,而战!”
“战!战!战!”士兵们那震耳欲聋、气势磅礴的呼喊声一浪高过一浪,仿佛要冲破云霄一般,响彻整个校场。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兵器,脸上洋溢着坚毅和果敢,热血沸腾地跟随着主将齐声高呼。
赵桓深知这些士兵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因此他并未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来下达命令,而是选择了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士兵都清楚地明白自已的使命和目标,从而更好地执行战斗任务。
此时,只听赵佶高声喊道:“出发!”这道命令如同惊雷炸响,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斗志。一时间,旌旗飘扬,金鼓齐鸣,马蹄声响彻大地。所有的军队犹如汹涌澎湃的洪流,开始缓缓地向前移动,向着未知的征程迈进。
而赵桓则故意放慢脚步,留在了队伍的最后方。当他看到赵佶时,连忙翻身下马,快步走到父亲面前,恭敬地行了一个大礼,说道:“父皇,儿臣此去定当奋勇杀敌,不辱使命,请您放心等待儿臣凯旋归来的好消息。”
赵佶面带微笑,轻轻地拍了拍赵桓的肩膀,眼中满是慈爱与信任:“吾儿勇敢前行便是,为父相信你必定能够旗开得胜,立下赫赫战功。”
赵桓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再次向赵佶行礼后,站起身来猛地一甩袖袍,动作潇洒利落。然后,他敏捷地翻身上马,双腿用力一夹马腹,骑着骏马如离弦之箭般疾驰而去,迅速追赶上了前方行进中的大军。
也不知道究竟是谁先起了这个头,只见原本正安静行进着的军队忽然间就齐声唱起了那激昂豪迈、振奋人心的《精忠报国》之歌。歌声嘹亮,响彻云霄,仿佛能够穿透时空的壁垒,直抵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赵佶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耳畔回荡着这雄壮有力的歌声,目光则紧紧地凝视着眼前这支即将奔赴战场的铁血雄师。
看着他们英姿飒爽的身影和坚毅果敢的神情,赵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此时此刻,他无比坚信自已做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随着军旗飘扬,号角长鸣,大军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一路向西挺进。此次出征,岳飞被委以先锋大将之重任,其身旁还有智勇双全的杜壆作为副将辅佐。他们二人亲率一万精锐之师充当先锋队,肩负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艰巨使命。
与此同时,负责护送粮草辎重的重要任务,则落到了韩世忠这位久经沙场的名将肩上。有他坐镇后方,确保后勤补给线的安全畅通,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经过数日艰苦跋涉,大军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第一个战略要冲——西京洛阳。此时,镇守洛阳城的乃是王庆麾下赫赫有名的大将袁朗。
此人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绝非等闲之辈。此外,他手下还有潘忠、李雄这两员猛将作为副将从旁协助,城中更是屯驻了整整五万兵马。
当宋军的先锋部队共计一万人马抵达洛阳城下时,双方尚未正式交锋,但袁朗凭借多年征战经验,一眼便看出岳飞所部人数较少。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下令让潘忠和李雄二人各领五千人马出城迎敌,并同时派出数匹快马加急向王庆传递消息,告知宋军大部队已然来犯。
洛阳城外,
宋军岳飞和杜壆率领一万大军与王庆军潘忠和李雄一万大军对峙着。战场上,旌旗飘扬,战鼓雷鸣,双方士兵们严阵以待,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岳飞身着铠甲,手持长枪,英姿飒爽地站在宋军阵前。他目光坚定,凝视着前方的敌军,心中充满了斗志。杜壆则站在他的身旁,手握丈八蛇矛,威风凛凛。
岳飞拍马而出,朝着对方喝道:“兀那贼将,可敢上前受死?”
潘忠一怒挥舞大刀拍马而出,“敌将休得猖狂,看我来取你首级。”
两人很快战到一起,仅仅十余个回合,潘忠就败下阵来,岳飞见状当即下令出击,
随着一声令下,战斗正式打响。宋军士兵们呐喊着,如潮水般向敌军冲去。岳飞一马当先,挥舞着长枪,如入无人之境。他的枪法精湛,每一次攻击都能准确地命中敌军的要害,让敌人闻风丧胆。
王庆军潘忠和李雄也不甘示弱,他们指挥着士兵们奋勇抵抗。潘忠手持大刀,与岳飞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他的刀法凌厉和岳飞又战在一起。但岳飞凭借着过人的武艺和勇气,逐渐占据了上风。
李雄则率领着一队骑兵,试图从侧翼突破宋军的防线。杜壆发现了他的意图,立刻率领着一队士兵迎了上去。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骑兵对决。
杜壆的丈八蛇矛威猛,他挥舞着,如砍瓜切菜般地斩杀着敌军。在他的带领下,宋军士兵们士气大振,奋勇杀敌。
在宋军的猛烈攻击下,王庆军逐渐陷入了困境。潘忠和李雄见势不妙,想要撤退。但岳飞和杜壆却不给他们任何机会。他们率领着士兵们紧紧追击,将敌军逼入了绝境。
最终,王庆军潘忠和李雄一万大军被宋军彻底击败,逃的逃,降的降,要不是袁朗出来接应,那战死的更多,潘忠和李雄估计会被斩了。
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宋军士兵们欢呼雀跃,庆祝着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岳飞和杜壆望着战场上的胜利,心中充满了自豪。他们知道,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是士兵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决定继续率领着宋军,为国家和人民而战,保卫祖国的领土和尊严。
宋军中,岳飞和杜壆并肩而立,对着城头的王庆和袁朗高声骂阵。
岳飞声如洪钟,大声喝道:“袁朗,尔等叛贼,快快出城受降!”
杜壆也不甘示弱,跟着喊道:“你们这些不忠不义之徒,竟敢背叛朝廷,如今我大军已至,还不速速投降!”
然而,城头上的袁朗却不为所动,他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岳飞和杜壆,脸上没有丝毫表情。
潘忠见状,心中有些不安,他对袁朗说道:“袁将军,宋军骂阵,我们是否应该出城迎战?”
袁朗摇了摇头,说道:“宋军士气正盛,此时出战,并非上策。我们只需坚守城池,等待时机即可。”
潘忠听了袁朗的话,心中稍安,但他还是有些担心,问道:“袁将军,我们能守得住吗?”
袁朗微微一笑,说道:“放心吧,潘将军。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要我们坚守城池,宋军一时半会儿也攻不进来。”
岳飞和杜壆见袁朗不出战,心中有些恼怒。他们继续骂阵,但袁朗却始终不为所动。
最终,岳飞和杜壆无奈地离开了城头,他们知道,要想攻破城池,还需要另想办法。
两人在洛阳城外摆出阵势严阵以待,同时也等着赵桓的大军到来,毕竟这一万人根本没办法攻打五万人的城池,更何况还是那么大的洛阳城。
一天后,赵桓的大军终于来到洛阳城外,岳飞和杜壆两人急忙将情况告诉赵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