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钢铁大亨漫卷诗书万点花

第1675章 袁崇焕下狱二(补昨日欠的一章)

古代什么武器最贵,大家肯定猜不到。

古代最贵的武器是--箭。

其实,弓箭这种武器,不但弓非常贵,制作复杂时间长。而箭作为耗材,真的是用不起的。

按照《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雍正时期,青鹤翎做的箭。一等的。每五枝1.8两,2等1.6两,3等1.4两。蝉鹅翎做的箭,一等的每五枝1.7两,2等1.5两,3等1.3两……芝麻雕战箭,每百枝八两,雁翎做的箭,每百枝五两。

要知道清代的马甲,一个月的饷银才二两银子,外加喂马的草三十捆,大豆三斗,其他马料若干。养马银不到一两。而步兵则只有月饷银一两银子。其他还有些补助。

这点钱,自己置办箭矢怎么用得起。国家发的箭很少,基本部够用的。他们只能在战场上搜刮,同时把射出去的箭,尽量的捡回来。真心扔不起啊。

上面的记账中,根本没有沉重的雕翎箭。雕这种生物,可不好射猎。那是射雕手才能干的活计。如果射不到大雕,做个屁的雕翎箭。

就以最便宜的箭来说,一个人一次演练都要花费0.5两。而火绳枪子弹花费最多的都是火药。火绳枪除了置办枪支的时候投入比较大外,其他时间消耗的火药和铅弹真心不贵。

铅又不是什么贵金属。

而箭这种东西,箭簇要用精钢,最次也得是好铁来铸造,要不然不够锋利。破甲箭最好用三棱形的钢来做。没见杨凡的火枪铅弹内部都要装钢芯吗。不然破甲就效果不好。因为铅弹太软了。

清弓非常好用,是以满洲弓为基础,融合了开元弓的一些特点,而形成的制作较为精细的筋角反曲复合弓。清弓射速快,破甲能力强劲,明清鼎革之际,后金军的弓箭面对明军火器并不落下风,可谓达到了中国古代弓的巅峰水平。

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无论射程、射速还是杀伤力,清弓与英国的步枪相比都不落下风。但就是训练成熟的弓箭手不易。箭的成本尤其高。产量还受到很大不可抗力的限制。

大规模的战争中,配的起弓,却很难用得起好箭。

箭由箭镞、箭杆、箭羽、箭括四部分组成。

清之前大多选取竹木为箭杆,最早的矢为木制或竹制且无镞。清代箭镞由金属铸成,“凡镞冶铁为之”。清代“箭笴(箭杆儿)以杨木、柳木、桦木为质”。

制作非常繁琐,讲究非常多。技术要求也很高。

如箭杆为竹制,为确定箭括所在位置,需要先观察竹木的阴阳面,往往阳面较阴面更为坚硬,也更重一些。

将竹木置于水中,朝上一面为阴,水中一面则为阳。

用于搭弦的卡口部分—箭括,则应取阴面和阳面的分界线,“刻衔口以架弦曰括”。

箭羽选取鸟翅和尾上长而硬的羽毛,夹在箭括两边,上下、左右对称设置,以便箭发出后在横向与纵向达到平衡。

因为那个时代可没有木工车床,车出来标准圆形箭杆儿。用手工削,那成本就不用说了吧。箭杆儿不直,或者横截面不是正圆形,射出去不可能准。

而箭杆儿还有材料问题。

箭杆儿的材质最好具有天生浑圆、质地坚实、材质目间稀疏、颜色如栗等重要特性。清代箭杆选材多为六道木(忍冬科植物),木材坚韧,在北方的秋冬季节不易开裂。而且加工方便。

最后的箭羽,这东西可要从飞禽身上弄下来。飞禽哪里会站在那里,让你拔光了毛。老远看到人就飞了。

大规模的战争,或者长期战争时,搞不到大量飞禽的羽毛。只好扑杀百姓养殖的大鹅,用鹅毛做箭羽。

这种鹅毛箭,性能就不提了,凑活着用吧,反正总比没有强。射手最好祈祷战场别刮大风。不然飘到哪里去了就不好说了。

崇祯冷冷的看着箭头上的logo,宁远军三个字十分清晰。

他转头看向涂山。涂山庸今天也被叫来参加平台会议。其实崇祯根本不信,袁崇焕真的会向满桂的军队射箭,前天还有谣言说是满桂的军队路过袁崇焕的大营时,遭到了炮击。

涂山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兴趣,只是小声说道:“陛下,别忘了赵率教那支军队。”

崇祯一愣,然后秒懂了,这是怎么回事。

赵率教千里赶来京城,结果在遵化被包围,全军覆没。既然弓箭这么昂贵和供应紧张。清军肯定会希望多缴获些箭矢的。把赵率教他们的箭拿来用再好不过了。

崇祯却不打算继续纠缠这个问题。

“尔为何杀毛文龙。”崇祯冷着脸问道。

袁崇焕一愣。

你授予了我经略辽东大权,尚方宝剑也是你赐的,杀了毛文龙时向你报告,还得到你的嘉奖。现在陛下翻脸不认了,他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到?

按照惯例,大臣是不能和皇帝据理力争的。难道让他说你不是说我杀得好吗。还有赏赐。

看他瞠目结舌不能回答。崇祯又继续问道。

“蓟门天险,为何一日就失守,你说是趁夜色潜越。二十多万人为何听不到声音。”

这件事,他是被周阁老坑了。此时,百口莫辩,周文郁已经跑了。他到现在也没抓到。他根本没法辩解。你说是周文郁私自弄得这事,现在他失踪了,难道不是被你杀人灭口了吗。

现在城外生灵涂炭,你到底是何居心。

袁崇焕满嘴苦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崇祯看他回答不出,脸色更加阴沉了几分。

“满桂是不是你袁崇焕故意打伤的?”

袁崇焕直接无语了。他的部队在广渠门,满桂在德胜门,他怎么打的到。就是满桂昨日带兵从东面经过时,双方也隔着非常远的距离。

他苦笑了一声,他已经看出来了。皇帝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他说什么都没有用了。今日就是专门为了收拾他开的会。

三句话问完,皇帝看他沉默不说话。说道:“诸位臣工,以为袁督师如何。”

马上,一大群御史跑出来弹劾袁崇焕。

“奴酋零骑在我城下,任其抢掠,是何道理?也不见崇焕剿杀!”

“崇焕之兵俱是堪战的,人上挑人,马上挑马,他曾面奏过,又说虏精骑不满五千,其余不足杀,为何不动一动?”

“关宁军抵京月余,总要相机动一动,大创他一番方可……督师何故纵敌深入,祸害百姓”。

袁崇焕心在往下沉,这显然都是安排好的。根本不给他说话的机会。一张嘴怎么说得过几十张嘴。真要颠倒黑白,你说什么都没有的。

袁崇焕想起,这段时间他请只放三千人进城修整。

崇祯说:“即三十人亦不可!”

二十五日那天,袁崇焕又请“外城休士”,并请辅臣出援,崇祯帝的回应都是“不许”。

相反,满桂的部队则获准入外城休整。可见崇祯帝对袁崇焕已不再信任。

他此时已经知道了皇帝的意图,他也不屑于辩解,反正现在大敌当前,你们看着办吧。

他对皇帝和群臣的诘责,用沉默回答了他们。

他孤零零的一个人站在那里,一言不发。瘦小的身躯,倔强的站的笔直。嘴角反倒露出一股嘲笑来。笑这些人的虚伪和无能。

祖大寿吓傻了,他不知道,怎么突然就搞成这样了,他的脸色雪白,浑身颤抖。嘴里喃喃的说道:“这是怎么了,这是怎么了。”

袁崇焕此时,却非常的冷静,踢了一脚发抖的祖大寿,给了他一个严厉的眼神儿。别给老子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