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求速死醉剑书生

第三百五十三章 文武之争

杨帆沉默了片刻,幽幽说道:“若真到了那天,只要能返回辽东,便无大碍,若是不能返回辽东,就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来。”

辽东天高地远,乃杨帆等武将多年来镇守之地,辽东军民上下一心,杨帆有绝对的掌控权。

但若朱元璋不在了,朱标会让杨帆继续镇守辽东么?朱标肯,围绕在朱标身边的亲信,以及朝中的臣子会答应么?

朱皇帝的病来得凑巧,也让杨帆等辽东众将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进退不得。

若朱标执意留杨帆在京城辅佐,未来杨帆要面对的就不是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朝廷里面的尔虞我诈,还有那些杀人不见血的招数,对付他们要比打仗还累。

见沈炼等人脸色难看,杨帆语气变得轻松,宽慰道:“莫急,就算我离不开应天,你们还是能返回辽东的。”

李景隆立刻急了,道:“那怎么能行?明年西征瓦剌,大人不在,辽东军如何进军?”

杨帆笑了笑,说道:“九江难道忘了高丽乐游原?当时我不在,你依旧能破高丽叛军主力,辽东军有你统领,必能破敌!”

李景隆苦着脸,道:“乐游原之战与瓦剌如何能比?反正辽东不能没有大人。”

沈炼眉头紧锁,轻声问道:“大人,情况当真要走到哪一步?您,真的不能离开应天,回辽东了?”

沈炼的问题,杨帆也回答不了,这一切都不是他能掌握的。

朱标尊称杨帆为“杨先生”,尊重杨帆的意见与才华,但是那不意味着朱标不会防备杨帆。

当朱标是皇太子的时候,他能全心全意信任杨帆,当朱标再进一步,坐在奉天殿的那张龙椅上的时候,他还能继续信任杨帆么?

杨帆沉默了片刻,喃喃道:“再等等消息吧,未来会怎么样,只有……天知道。”

当天下的局势都系于朱元璋一人身上的时候,强如杨帆也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

纪纲的消息陆续传来,五城兵马司指挥使王恒已经亲自率领东、西、南、北、中五城官兵戒严京城。

毛骧率领亲军都尉府展开日夜守备、巡视皇城,且应天城从今日起,开始宵禁。

应天,陷入了一片肃杀之气中,就连普通百姓都察觉出气氛的异样,不敢随意外出。

白日过得漫长,夕阳西下将要日落的时候,应天,杨府。

谨身殿大学士杨伯成笑容满面,迎接来此的吏部尚书詹同,以及文渊阁学士、国子监祭酒宋讷,还有东阁大学士吴沉。

朱元璋罢丞相之职位后,没有了丞相,六部尚书之中,吏部尚书的地位随之升高,俨然成为六部尚书之首。

朱皇帝身体康健的时候,詹同老老实实地当他的吏部尚书,朱元璋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詹同的本性便渐渐地暴露出来。

倒不是詹同有胡惟庸那样的野心,而是詹同对朝中武将权柄日益增重的局面不满,他在心里是不喜欢武将的,更觉得朝廷治理天下就要靠着文臣,武将何德何能,压制文臣?

尤其是今年杨帆与蓝玉大破鞑靼,明年还要进攻瓦剌,若是被他们再灭了瓦剌,权柄会更重。

谨身殿大学士杨伯成请众人落座后,轻声说道:“詹大人,您可有宫中的消息了?”

詹同面色平静,道:“吕复入宫后一直在乾清宫待着,未曾出来,想来在为陛下看着病,这次的病情可不轻啊。”

文渊阁大学士宋讷闻言,身子往前探了探,道:“哦?詹大人是说,陛下会……”

詹同眉头微皱,道:“宋学士,这种事情可不能乱说,不过陛下就算有上天保佑,肯定不会出事的,但这次病痛之后,恐有一段时间不能理政了。”

朱元璋近些年,已经将不少的政务交给了朱标来处理,朱标在各殿大学士的辅佐下,一直做得不错,但在许多大事上,朱元璋依旧在亲自掌控着,朱元璋一倒下,很多军国大事就要压在朱标的肩头。

东阁大学士吴沉眼珠一转,道:“那今日詹大人叫吾等前来,是为了将来太子理政的时候,为太子分忧?”

吴沉谨慎,说起话来滴水不漏,将臣子私下里的会面,美化成为为太子分忧。

詹同抚须而笑,道:“正是!前些日子的庆功宴上,陛下有意明年继续北征,诸位大人意下如何?”

说起北征,谨身殿大学士杨伯成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道:“北征劳民伤财,我大明连年征战百姓负担太重了,明年应休养生息!”

在庆功宴上杨伯成敢站出来反对,私下的集会里面,杨伯成自然不会藏着掖着。

文渊阁大学士宋讷琢磨了片刻,道:“我也觉得不该继续用兵,鞑靼已经被打得几乎亡了,瓦剌亦受到重创。”

宋讷微微眯起眼睛,说道:“留着瓦剌也不会有什么麻烦,他能翻起什么风浪?可若长安侯再击破瓦剌,这侯爵恐怕就要变公爵了。”

宋讷话音落下,众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如今受封国公的都是真刀真枪杀出来的宿将。

不过他们中除了蓝玉之外,都已经垂垂老矣,大明开国的将星已经凋零了大半。

随着开国武将的凋零,大明武将的势力其实是逐渐走弱的,这一点詹同等人都能看出来。

可若杨帆以战功受封国公,这可是还没到四十岁的大明武勋国公,未来他的日子还长着呢!

东阁大学士吴沉微微颔首,说道:“宋学士说得对,我大明可不能再出现一位这般年轻的国公了,明年,绝对不能出兵瓦剌!”

杨伯成微微皱眉,道:“话是这么说,但陛下在庆功宴上的态度,诸位都见到了,若陛下铁了心要出兵,谁能拦得住?”

詹同挥了挥手,说道:“杨大人,此言差矣,陛下年纪大了,又生了病,就算能熬过去,这朝政多半会全部交给太子殿下,所以,只要说服太子殿下,让太子殿下不再用兵,或者退一步,不让杨帆明年领兵即可。”

杨伯成三人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东阁大学士吴沉道:“我等固然能劝说,但太子殿下可不是耳根子十分软的人,能成么?”

詹同腹中早有谋略,看向宋讷,道:“宋大人,这些日子国子监的监生们是不是还在为了监丞的事情闹腾?”

宋讷微微一怔,说道:“在闹,不过已经被暂时压下来了,詹大人的意思是……”

詹同微微一笑,说道:“阻止明年出兵,并不是非要我等出头,那些国子监的监生是好棋子,由他们牵头,我等后续跟上就好。”

宋讷的眼睛一亮,道:“詹尚书此计甚妙,国子监的监生们正满腹怨气,正好借着这机会让他们发泄怒火,给太子殿下施压!”

若朱标接过朱元璋手中的担子,在理政的初期肯定会小心谨慎,国子监那群监生的意见,朱元璋可以不在意,朱标却不行,到时候宋讷等人就可借题发挥,直接说服朱标不要在明年出兵!

詹同等官员能坐到今日的位子,都不是蠢人,他们很清楚若能明年出兵,一举击溃瓦剌,那瓦剌今后五年到十年,只会跟鞑靼一起烂下去,威胁不到大明的北方边疆。

可留着瓦剌,瓦剌兵不血刃蚕食鞑靼的力量,只要数年积累就会再度起兵。

但那又如何,为了争斗,为了压制武将的权势,这都是不必要的牺牲罢了。

大明的文武之争,已现端倪。

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对于应天人来说注定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月份。

自洪武皇帝朱元璋病倒后,应天整整持续了半个月的戒严与宵禁,直到一月来临,才传来朱元璋病情好转的消息。

随后,朱元璋命太子朱标代为监国,他要与马皇后前往中都凤阳老家休养身体。

这一圣旨出现,朝野泛起波澜,就连天下人都惊呆了,身为工作狂的朱皇帝,自从登基后就没有一日闲过。

如今却彻底撂挑子,回中都凤阳休养,这是要彻底交班做起甩手掌柜了?

朱皇帝去凤阳休养,朱标算是彻底成为大明的掌舵人,朝野之中人心思动。

有人开始谋算未来的后路,有人在想着迅速向朱标靠拢,还有人在谋划阻止北伐……

波云诡谲的朝堂人人都有各自的心思,但是因为朱皇帝还未曾离开,一切都在暗处暗潮汹涌。

乾清宫内,毛骧守在乾清宫的宫殿之外,目光锐利,而在乾清宫内火盆烧得正旺。

吕复正在为朱元璋诊脉后,轻声说道:“陛下的病情已经稳定,然陛下年事已高,切不可再纵情饮酒、大喜大悲,也不可再操劳了。”

朱元璋的病情有了好转,忙碌多日的吕复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向朱皇帝告辞。

待吕复离开后,朱元璋自嘲道:“打了一辈子仗,多少大风大浪都过来了?多喝了几杯酒还要受这份罪,呵呵。”

魏国公徐达坐在床榻边,须发皆白的徐达精神头不错,道:“陛下,咱们都老了,老不以筋骨为能,吕先生说得没错,要节劳了。”

朱元璋转了转身子,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道:“咱等过了除夕一开春,就与皇后去中都,以后天下的事情就交给标儿了。”

魏国公徐达的眉毛抖了抖,笑着说道:“陛下,您当真准备什么事情都不管了?臣不信,不然您今日为啥叫臣来呢?”

朱元璋能骗得过别人,却骗不过徐达,他们两个太熟悉了,朱元璋瞧了徐达一眼,扑哧一声笑了,然后说道:“咱就知道瞒不过你,咱的身体你也看见了,是越来越不成了,趁着还能动弹,咱得为标儿把把关。”

“有咱在,应天城的那群牛鬼蛇神都在藏着掖着,咱离开了,才能让标儿看看这朝局与天下真正的风雨。”

徐达沉默了片刻,笃定地说道:“太子殿下敦厚仁义,定能担负起重任,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的。”

朱元璋摆了摆手,道:“标儿的品行咱从来不担心,咱担心的是他的手段太嫩,耳根子太软,那群人的手段一用上,他便退缩犹豫!”

朱皇帝太了解朱标了,朱标有才能也敦厚,但就是没有朱皇帝的铁腕与狠心。

太过敦厚,如何斗得过八百个心眼子的文臣?如何压得住功勋卓著的大将?

徐达微微眯起眼睛,道:“陛下,明年我大明本计划着出兵瓦剌,这可是军国大事,您不处理好再离开应天么?”

朱元璋笑了,说道:“这就是咱留给标儿的第一个考题,标儿能处理好,咱才能放心,标儿若是处理不好,咱就为他斩去荆棘!”

朱皇帝的眼珠里射出一道精光,他倒要看看谁敢成为朱标路上的绊脚石。

朱皇帝的病情好转,应天城戒严解除,应天人终于能好好地为迎接除夕做准备。

全城无论是富户人家,还是平头百姓,皆张灯结彩,开始迎接除夕佳节。

应天,长安候府。

杨帆与妻子朱婉儿漫步在府邸中,朱婉儿轻声说道:“母后说你送到宫中的补品很好,尤其是辽东的老山参滋补得很呢。”

朱婉儿如今长居应天,与宫中的走动很是密切,朱元璋生病期间,她也送回侯府不少消息。

杨帆笑了笑,说道:“也好,我传讯回辽东,请青田公再送些山参来应天,待开春父皇、母后去中都凤阳,一并带上。”

朱婉儿嫣然一笑,点了点头,忽然说道:“夫君打算什么安置那位庆顺公主?总不能一直将人间晾在辽东吧?”

朱婉儿口中的“庆顺公主”,乃是高丽王王禑之女,高丽王家迁往大明后,庆顺公主也来了大明。

杨帆有些头疼,他不喜欢庆顺公主,也没有与之成亲的想法,道:“依夫人之见呢?”

朱婉儿轻笑一声,说道:“自然是与庆顺公主成婚,履行对前高丽王的承诺,夫君不可失信于人,而高丽得知夫君与庆顺公主成婚的消息,人心会更稳定,你前几日不还说因卢庚、黄东领兵去耽罗,局势不稳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