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当头棒喝
赵佶此刻虽坐在樊楼的高阁上,窗外的夜色如墨,但他内心已被方梦华的言辞搅得波澜四起。他本以为方梦华是个反贼领袖,却不曾料想她对大局的洞见与锋利的言辞直指他内心深处的恐惧。
方梦华轻步走近,坐在他对面,柔和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却又不失敬重:「陛下,您确实是一位风流才子,诗词歌赋、笔墨丹青,都是当世一绝。这一点,世人皆知。若您只是端王,如今您的诗词早已流传千古,成为天下文人的佳话。」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赵佶略显焦躁的神色,接着道:「但是,身为皇帝,这评价便不一样了。百年后,撰写《宋史》的人会将您的统治单独拎出来详评,而评判一位皇帝的标准与评判一个才子的标准截然不同。您知道这一点,不是吗?」
赵佶心中微颤,他自然明白,作为皇帝,自己的每一个决定,甚至是生活的点滴,都可能被后世铭记、剖析。他曾无数次幻想,自己能够如那些英明的先祖般名垂青史,但眼下局势逼人,他已深感力不从心。
方梦华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告:「哲宗朝的宰相子厚公曾说过,‘端王轻佻,不可为君。’这句话,陛下应不会陌生吧?」
赵佶面色苍白,心中激起了阵阵寒意。章惇这句话,他当然听过,也曾因之愤懑不已。然而此刻,他却不得不承认,这位宰相当年的判断,并非没有道理。
方梦华看出了他的动摇,趁势继续说道:「历史上,才子皇帝并不多见,而前一个堪称才子皇帝的,陛下可知道是谁?」
赵佶略带惊恐地低声答道:「违命侯李煜……」
想到这个名字,他仿佛瞬间失去了所有力量。南唐的李煜,那个曾经一代才子的亡国之君,虽然词作传世,却因国破身亡而在宋朝被视为失败者、一个笑料。想到李煜的下场,赵佶不由得冷汗涔涔。
方梦华微微一笑,语气放缓:「是啊,李煜。虽然他才华横溢,词赋千古流芳,但作为皇帝,他的名声在大宋并不如何。人们记住他,不是因为他的艺术成就,而是因为他亡国的耻辱。」
赵佶下意识地抬起头,目光迷茫,内心深处的惶恐逐渐放大。方梦华的言辞一语中的,直击他内心最深的恐惧。自幼精于琴棋书画的他,虽爱好文艺,却也明白亡国之君的污名将如何如影随形,长久萦绕在历史的记忆中。
方梦华叹了口气,继续道:「陛下,若您的江山能在您的手中平稳过渡,那还算说得过去。可若大宋因您而亡,您注定会如同隋炀帝一般,遗臭万年。」
赵佶再也无法保持镇定,汗水如雨滴般从他的额头滑落。他能想象到,如果大宋亡于他手,那么历史将如何对他评判。太祖太宗开创的江山,若毁于一旦,他在地下该如何面对那些先祖?如何面对自己的父兄神宗、哲宗?
他握紧了手中的茶盏,手指微微颤抖,整个人仿佛陷入了无边的恐惧中。方梦华淡然地看着他,知道自己已经点燃了他心中的隐忧。
「陛下,您若还想避免这样的结局,现在还不算太晚。今天本座来此,便是为了提醒陛下,金兵压境,江南绝不能再起战火。若江山在您手中崩塌,那才是大宋的灭顶之灾。而我明教从未真正想与宋廷为敌。」
赵佶抬眼看向她,心中挣扎不定。他知道,眼前这位女子并非仅仅是一个反贼,她的话里透露出的深意是他不能忽视的。大宋眼下的危局迫使他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赵佶眉头紧锁,眼神中透出质问与疑惑。他忍不住声音一沉:「妳们方家兄妹为何要造反?造反也罢,为何还要裹挟数以百万计的刁民?这些百姓可曾对妳们有何怨恨?」
他的话语中带着皇帝特有的威严,仿佛他掌握着正义的天秤,而反叛者理应心怀愧疚,低头忏悔。可他望向方梦华时,心中却莫名生出几分不安,眼前的女子不同于任何一个他曾遇到过的反贼,她自信从容,目光清澈而坚定,仿佛手中握着的是无可辩驳的真理。
方梦华淡然一笑,轻轻摇了摇头,语气中不乏戏谑:「陛下这是明知故问啊。若不是花石纲与应奉局在江南肆无忌惮,弄得民不聊生,十三兄起义又怎能迅速席卷两浙大地,逼得朝廷挪用伐辽大军来填这个窟窿?」
她的目光直视赵佶,话语一针见血。赵佶听到「花石纲」三字,心中猛地一颤,脸色瞬间变得难看。他虽是皇帝,却也知道,自己那些对于花石之美的偏爱与挥霍无度,早已在江南激起民怨四起。尤其是那些为应奉局服务的官吏,搜刮百姓,横征暴敛,甚至为取奇
石不惜拆毁民房、夺占田地。无数百姓因此背井离乡,生计无着,这才酿成了方腊之乱。
方梦华见他不语,轻轻挑眉,继续说道:「若不是西城括田所弄得北方无数农民失去土地,这些百姓又怎会愿意跟本座远走海外,逃到荒岛求一线生机?这些人,本是大宋的百姓,他们要的只是安居乐业。可是,朝廷给了他们什么呢?饥荒、苛税、失去家园的绝望。」
她语气平静,但每一句话都像针尖般刺入赵佶的心中。他忍不住握紧了拳头,眼神游离不定,回想起西城括田时的种种政令。那时为了增加国库收入,朝廷强行收回百姓耕种的土地,导致大量农民失去生计。这些失去土地的百姓,许多人为了活命,不得不流亡他乡。如今听到方梦华的话,他不得不承认,北方的动荡与朝廷的决策密切相关。
「你以为这些人愿意出海,是本座裹挟他们?陛下,若他们留在北方,只会陷入更深的困境,或者卷入新的变乱,最终与金兵里应外合,成就大宋的灭顶之灾。」
赵佶抬眼看向她,内心深处的震动难以言表。他一直以为方腊的叛乱不过是少数刁民作乱,然而方梦华的话让他意识到,这并不是简单的民变,而是因朝廷政策失当所引发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动荡。
方梦华目光坚毅,语气更为严肃:「陛下,决定十三兄和本座手下有多少人的,恰恰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您和您的朝廷。是您对百姓的剥削,逼得他们无处可去,只得跟随我们反抗。若这大宋的局面不能尽快改变,不论我方梦华在不在,叛乱都会如火山般喷发。」
赵佶的身子微微向后仰去,双眼透出复杂的情绪。方梦华的话,不仅让他对过去的决策感到悔恨,还让他预见了未来更深的危机。眼前的女子并非只是反叛者,她带来的不仅是反抗的力量,还有无可回避的现实警示。
「朕……朕……」赵佶张了张嘴,竟一时不知如何应对。他心中的惶恐与矛盾已然显露无疑。
赵佶手中的茶盏微微发抖,他紧紧攥着杯沿,仿佛那是他最后的依靠。他从未想过,自己所引以为傲的生活方式,在方梦华眼中竟是如此荒唐和无耻。而眼前的这个女子,面对天下至尊之位,竟毫不畏惧,直言不讳。
方梦华轻声叹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讥讽:「在陛下心中,您和仕绅文官们享受草民的供奉,奢侈享乐,都是天经地义。草民若被夺走最后一口饭吃,只要稍有不从,就是该死的刁民,是不是?‘龆龀不留’,这是您朝廷的逻辑。」
她目光锐利,扫向赵佶。赵佶不由得身子一颤,额头渗出汗珠。他还未及辩解,方梦华已经继续道:「就拿六贼之首蔡京来说吧,陛下您应该对他的喜好了如指掌。他最爱吃的一道菜,名叫‘朱雀还巢’,一盘菜竟要用三千个鹌鹑的舌头来炒。它的造价,可是普通百姓过年才能吃上一回的老母鸡汤的一万倍不止啊。」
她语调淡然,仿佛只是在述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但正是这淡然,给了赵佶更大的冲击。三千个鹌鹑的舌头?他虽知蔡京奢侈,却从未深入思考过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方梦华轻笑一声:「可是,陛下,这道菜真的好吃一万倍吗?当然不。蔡京吃的,不是菜,而是‘人上人’的感觉。他享受的是那种对草民命运的掌控感,而不是美食的滋味。」
赵佶的喉咙仿佛被什么东西卡住,无法发出声音。他努力保持平静,却不由得回想起蔡京的种种奢侈行径,那种超乎寻常的享受背后,隐约揭示了方梦华所说的「人上人」的真相。
「至于为什么蔡京能四度罢相,又四度复起,年近八旬还在朝中得宠?」方梦华继续道,声音更为尖锐,「因为只有他,才能为陛下您搞到足够的钱,供养您的艮岳和您各种奢侈爱好的开销。」
赵佶的脸色变得苍白,他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他从小便被教导为天子该享尽人间富贵,拥有无数奇珍异宝,是理所应当。可眼前这位反贼女子的话却让他第一次质疑起自己所享受的一切。
方梦华话锋一转:「蔡京本来可是王安石的门徒,当初主张让利于民,搞福利的。可为何他最终变成了这副样子呢?因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陛下的要求,才是他为官的标尺。所谓‘陛下至圣至明,只是被奸臣蒙蔽’这样的鬼话,骗骗草莽头目接受招安可以,但您要是把自己也骗了,可就不好了。」
赵佶的双眼逐渐失去了焦点,他明白了方梦华的意思。这些年来,朝廷的所有腐败、奢靡,都是因为他身为皇帝的放纵。他一直相信自己是英明的,任何不利的消息都是奸臣
们的诡计,但如今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才是那个奢靡腐败的根源。
方梦华见他默然不语,冷笑一声:「至于本座在东海各岛的舟山军势力,您以为靠现在的水师能制得住我们?陛下您大概也知道,大宋的水师早已衰败不堪,若想重建,所需的金银如山一般。重建水师的开销,恐怕是朝廷目前根本负担不起的。」
她停顿了一下,看着赵佶脸色更加凝重,才继续说道:「告诉您一个故事吧。倭国的明治天皇,为了争夺东海的霸权,臥薪尝胆,甚至带头粗茶淡饭,连皇后都变卖了首饰,支援他们水师的建设。陛下,您觉得,您能做到这一步吗?为了对付我们舟山军,您舍得把艮岳卖了,放弃您所有的奇珍异宝和享乐吗?」
赵佶浑身一颤,猛然抬头,额头上的汗珠已如雨下。他此刻心中无比清楚,倘若让他像倭国天皇那样牺牲自己的生活享受去维持军队、重建水师,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他舍不得,也做不到。
方梦华见他神情惊慌,冷冷道:「既然如此,陛下还是安心做个好皇帝吧。不要再想着征服我们,而是想想如何保住自己的江山社稷。」
方梦华缓缓站起身来,背对着赵佶,语气中带着一丝冰冷的警告:「陛下,今夜的对话,您大可仔细思量。若您选择继续自欺欺人,那么历史自会有公论。」
赵佶终于明白,自己面前的这个女子,不是单纯的反贼,而是一个看透大局、敢于挑战他权威的人。她带给他的,不仅是警告,更是对大宋命运的冷酷揭示。